小说123

小说123>乱红楼北静王秦可卿 > 红楼核心之宝玉上(第2页)

红楼核心之宝玉上(第2页)

宝玉的矛盾,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但其中最为核心的地方,是对“正道”与“闺阁”的看法。

红楼第五回,全文提纲挈领。

借宁荣二公之口评点后人,说“惟宝玉一人……聪明灵慧……恐无人归引入正”。

又借警幻仙子之口说宝玉“天分高明、性情颖慧”,还说宝玉“可为闺阁之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百口嘲谤、万目睚眦”。

如此之论,岂不为宝玉正评?

宝玉出场时两首《西江月》,可不正是“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之注解么?

而之所以会这么着,就是因为宝玉“不走正途”。

那么,正途又是什么呢?

警幻也说了,是世道所求,经济之道。

那么,这经济之道的“正道”,又是什么模样的呢?红楼梦的相关例子,写得实在是多了。

被乱判的薛蟠抢香菱的人命案,王熙凤操纵官司的轻松,贾府为贾雨村谋职的轻松,贾雨村为讨好贾府随意打杀的人命,还有尤二姐一事,王熙凤和宁府、王家轻易左右官府判决的轻松……

真不用太多举例。

在红楼里,贾府已经日趋没落,阖府男丁,并无一个有高官实权。不过仗着过往的人脉,还有后来的贵妃就能如此。

这世上的其他官员,能好到哪里去呢?

是以宝玉一句“禄蠹”骂尽。

这并不是宝玉对经济仕途有多么的看不起,而是因他知道这“正道”的情形。

如第六十六回,柳湘莲说宁府“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宝玉反应如何?他只是脸红,却不能辩驳。可见他是心知肚明的。

正因为过早的想明白了这些,他又是贾氏宗族的一员,所以他就宁可躲在后院胡混,也不愿意投身其中。

但宝玉不管表现得对“禄蠹”有多么的激愤不喜,都不等于说他对“正道”没有什么想法。

宝黛初见,宝玉就说“四书之外,多为杜撰”。

可以说这是宝玉对“正道”看法的基础。他不满八股,不满“禄蠹”,但他对此并非仅仅不满而没有思考。

此后,第二十回,宝玉在这里有一段很明晰的心理描写“孔子是亘古第一人、不可忤慢”。

即要听孔子的话,怎能说他对“正途”没有想法呢?

对内,他重视孝、悌二字,虽难免纨绔公子脾性,却不要贾环怕他,又在贾环烫伤他的时候为他遮掩。

而对外,此后宝玉也有数番言论,明着颂圣,只说“万世不易之朝”、“圣人方能在其位”、“四海升平”这些言论。可张口闭口说“禄蠹”说要混上一世的宝玉,又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怎么会去管这些事?

显然是在混淆视听。

这只是在说明,宝玉并非不在乎外面的事情,并非不闻不问。在这些言论里,往往混着宝玉“明理”的见解。

如游赏大观园,走到稻香村,宝玉会说“不知天然何意?”

如“文死谏、武死战”,他会批评文官沽名钓誉,以死胁迫君王的行为和武将的鲁莽求胜之举。

又如为芳官改名,他说起游牧民族之害……

未免遭禁,曹公不能不将政治相关的东西一言带过(如之前说的贾敬),各种看法也只能隐藏在颂圣声与之言片语中。

如果忽略,那就未免可惜了。

众所周知,曹公所在的清朝是对儒学扭曲最为严重的朝代。文官失去了骨气自尊,自认为“奴才”,而平民百姓就更不用说,也基本回到了奴隶社会。虽貌似尊崇儒家,但皇帝自诩为儒教教主,愣是将君权与“教权”合一,扭曲得何等严重?加上严厉残酷的文1字1狱……

宝玉不事八股,不言程朱,唯听孔子,单论四书,这不是反封建,而应该说是相当明显的“复古”的思想。

曹公在一定程度上,将他对现实的各种失望和愤懑归结到了儒学的被扭曲上。

在那样的时代,要说曹公有“反封建”的明确意识未免离奇,但意识到现实的扭曲,有复古的思想却很正常——任何时代,复古的思想都很正常。

而他的这种观点,又难免折射到了宝玉这个主角的身上。

宗族腐朽,世道扭曲,是以宝玉选择混在闺阁,不走正途。

这应该说是“退则独善其身”的表现。

可以说,外表纨绔,有许多贵公子毛病的宝玉,其骨子里依然是个正统的文人。他理想化,但并不超脱世俗。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