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艾主簿家离开后余令就开始了人生中最努力的一段日子。
在军屯里,读书声有时在河边,有时在池塘边,有时突然跑到了后山,
每当余令的读书声响起的时候……
屯子里立马就会变得格外的安静。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
余令在读书读累了的时候,会努力的和屯子里大人、小孩搞好关系。
帮他们算账,教孩子们数数,开始融入屯子。
夏收来到时,屯子里就剩余令这一家还有人,只要是能跑的,能动的,几乎全部去了地里。
小孩子干不了活,家人就把孩子丢在家里。
所以,每当余令在屯子里晃悠的时候,身后就会跟着一群小孩子。
最小的孩子才四五个月,最大的也就五六岁。
大的背着小的,聚在一起,趴在地上玩抓石子游戏。
有的孩子不安分,会去河里吃水、洗衣服的地方玩水。
那地方是农户特意挖出来的,半人深,老爹说,在他没逃走之前,这个地方已经淹死了三个孩子了。
每当有孩子去那里的时候余令就会大声的呵斥。
不知道为什么,这群孩子怕余令怕的要死,余令说不准去,他们就再也不去。
为了消磨那些男孩子精力,余令教给了孩子们石头棋,不大会儿工夫,能听懂话的孩子都学会了。
(ps:石头棋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无从得知,它有很多名字,绷裤衩子,四杆子,围和尚等。。。。。)
所以,现在的余令是孩子王,他们对余令敬佩的不行,余令说的话,比他们爹娘说的话都好使。
为了感谢余令,这些孩子给余令挖了好多的“野鸡腿”。
(ps:野鸡腿就是翻白草。)
闷闷从未吃过这玩意,但她明显很喜欢,话一下子就多起来。
干净,可爱的闷闷一下子就成了孩子们心目中的公主,不知不觉的都围着她转。
闷闷说的话越来越多,天黑散伙的时候还恋恋不舍。
有了余令照看孩子,屯子里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
原先中午的时候还有人回来看一下。
现在是早晨出,晚间回,他们默认余令会看着孩子。
他们把心思全部都放在了地里,家里做好吃的时候也会让孩子给余令送来一份。
这已经算是最朴素的感谢了。
余令接受着大家的善意,看起孩子更加的用心,让他们安心的抢收。
按照大明国律,大明边疆各镇的军屯是“三分守城,七分屯种”。
长安这边的军屯则是二分守城,八分屯种”。
屯种的军户每年要向朝廷交纳赋税,“亩税一斗”,这种税粮称为“屯田籽粒”。
余家的田被老大占了去,所以,余家闲着。
对于这种情况余员外也不多过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