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最近几年我一直就有这个想法。最主要的原因是您不让我从军啊!&rdo;石头忿忿不平道&iddot;心中的无限怨念瞬间爆发了。
&ldo;好好好,打住打住!你愿意走仕途你就去,我同意不行了么!&rdo;姚采澜连忙表示举双手赞成。只要你不去那劳什子战场,你上天入地我都不管你!
何况,依着石头的性子和阅历,走仕途还是很合适的。这孩子办事能力很强&iddot;又有责任心,脑子也够使,好好锻炼上几年应该是能胜任的。
进入律学的考试同样十分严格,但是,竞争却并不激烈。这毕竟不是科举正途,人们大都对学律法的生员抱有偏见,认为考不上举人的才去读律学。京都子弟中很少有人去律学学习,他们心心念念的是太学,那才是光宗耀祖的地方,就连圣上,每年都亲自去太学上课呢。而且律学出来的生员虽然可以补低级官吏的缺,但在升迁上会受到很大限制,想平步青云几乎是不可能的。而现在,内阁全部出自翰林,翰林全部出自进士,几乎已经成了金科玉律了,上个律学有什么用?!
报考的人并不多,再加上江老爷在幕后的大力推动,石头果然上了荐举的名单。
&ldo;在大名府还好说,到了京都那一关的考试,你不会原形毕露吧?&rdo;姚采澜担心的问。
&ldo;娘啊,你以为府学的生员和教授都是瞎子么?他们会眼睁睁的看着一个饭桶被推荐上去么?真要被推回来还不是丢了大名府府学的脸?!你儿子我廪膳生员的名头都是自己拼了小命考出来的啊!我现在已经不是吴下阿蒙了,怎么还拿老眼光看我?!&rdo;石头不服气的大
果然,这回石头果然没扯谎。石头带着梁子,姚采澜又派了几个人护送着进了京。直到三月底,才有信传了回来。考上了。
好吧,这死孩子整天花样真是太多了,临去京城,还撒着欢的收购了一船的江南货物,好像是通过他在府学认识的同窗搭上了一个什么商会的线,跟着人家的船队一起进了京城。这一回又能大赚一笔吧?
姚采澜没吱声,只等着他要是考不中,就让他把赚来的银子一分不剩的全都吐出来!理由都是现成的:光想着赚钱了,考试都考砸了,啥也别说了,银子全都交出来吧!
幸好没用上。
第一百三十二尾声
姚采澜正为儿子成功考取律学高兴着呢,从杨千户那里却忽然传来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西北吃了一个大败仗!丢了好几座要塞,死了好几万的人……
姚采澜也顾不上礼节了,匆忙的亲自跑到曾家去探听,曾大奶奶忙使人去打探,果然如此。
姚采澜一连好几天晚上都睡不着觉,急得头轰轰的疼,想想就掉眼泪。老天爷,你不会让我就这样悲摧了吧……
江南多雨,从初夏开始,就淅淅沥沥的下,天总是阴的,一直持续了大半个多月。田里的稻米积水太多,已经开始烂根了。运河的水漫出了堤坝,淹没了不少的村庄。运河两岸的不少百姓开始流离失所。
以曾家为首的当地士绅和富户很快就行动起来,开始捐出钱银粮食,救济灾民。只可惜,面对成群结队的灾民,捐出的钱财物资还是太少了些,而官府的救济款项还不知能不能发下来。
姚采澜强打精神,也积极的加入了进去。必须找点事做,精神才不至于崩溃。
看着衣衫褴褛、面色黧黑的老老少少,姚采澜彻底被镇住了,暂时也顾不得去想江清山的安危,而是整日里忙忙碌碌。
江南地界对女子要求不那么严苛,姚采澜跟曾大奶奶一起,不时的出头露面,或是搭建简易帐篷,或是施粥,或是收集可穿的旧衣物,并没有听见有人说长道短,反而赢得很多人的认可和尊敬。
自家田地也有一部分被淹了,姚采澜直接交给了铁锤去处理,要钱给钱,要粮给粮。铁锤也顾不上去上学了,指挥着人搭建临时居所,发放衣裳钱粮,倒也安排的井井有条&iddot;难得他没犯他的懒病,脸绷绷着,一脸的严肃认真,让姚采澜很是欣慰。
墩子小小的身子背着一个大大的药箱&iddot;紧紧的跟随着萧右,在城里进行义诊,免费给灾民看病,常常累得一回到家就直挺挺的躺在床上睡
江清山,你在哪呢儿?你看见了么,你的儿子真的都长大了!如果你真的……我总算没有辜负你的心意,这三个孩子&iddot;都长的非常好,非常好……
老天爷这次并没有十分发狠,雨势小了,又淅淅沥沥的滴了几天,终于放了晴,运河的水也跟着落了下去。老百姓的生活很快恢复了正常。
此时,江清山的书信才终于辗转传了回来:平安,勿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