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想尽办法偷懒耍滑,提高效率,可还是觉得很有些吃不消。因为,自从他到了曾家家塾,他的作业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在学里捎带手就做了,每每都得带回家做上半个时辰。虽然,这已经是家塾里排名第一的作业完成速度了,可一贯懒散的铁锤,还是非常吃不消这种高强度、侵蚀了他大量玩乐时间的学习方式。
姚采澜见他愁眉苦脸心里暗慡,觉得让这鬼精的孩子吃点亏也不错,只是十分不真诚的随随便便抛了根&ldo;胡萝卜&rdo;给他,&ldo;等你考上了秀才我便准你再选别的书馆!&rdo;
墩子身体好起来,便开始正式的潜心跟着萧右学习医术。萧右很喜欢墩子,这种喜欢甚至超过了石头和铁锤。因为墩子这学生真是太听话了,老师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尊师重教,一板一眼的,让萧右心里很是受用。怎么看都比他太过跳脱的大哥以及各种鬼主意层出不穷,专爱跟老师唱反调的二哥可爱的多!
姚采澜知他乐为人师,便好心建议他多收几个弟子,也能多些收入不是么?孰料这人眼睛一翻,不屑一故道,&ldo;你以为我的学生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收的么?!&rdo;
呃,好吧。这算是夸奖了,是吧。
不过姚采澜后来得知萧右一直在写游记,而且已经积攒了不知多少的手稿。姚采澜偷偷的央秦姑姑偷了几张萧右废弃的书稿读了读,写的很是好啊就连自知水平不咋样的姚采澜也觉得字字珠玑,出游所到之处的诸多美景,描绘的栩栩如生。中间又穿插诸多乡间趣闻、奇闻异事,均写的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如果就这样被埋没了实在是太可惜了,这样的好书应该有更多的人欣赏才对。她便顺口跟铁锤提了一句,&ldo;不知你师傅写的那些东西有没有人肯出版?&rdo;
铁锤闻弦歌知雅意,很快就想办法找了很多的书局。不过,萧右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大家都不肯做撇本买卖即使都觉得书写的很有水准。
姚采澜只好狠了狠心,&ldo;我出钱!&rdo;于是,姚采澜就又做了一回赔本的买卖。
当然,这一切萧右全然不知,而是收到极大鼓舞,继续埋头苦写自家诊铺的买卖倒是爱答不理的,倒是让小药童墩子着急得不得了。有了这么个二五眼的师傅,真是让人不上火都难!
至于那笔跟萧家目前的家境相比算是不菲的稿费,则由秦姑姑的手入了小惠的手,替他们在皖州城郊买了几十亩的上好的田地。反正小惠早晚都是自家的人,反正这些银子白白放着也是会被莫名其妙-的就花掉了,总之,萧右和秦姑姑都对小惠十分信任,当然,这里边不排除他们有偷懒抹滑的嫌疑。
铁锤看着她娘苦笑的脸幸灾乐祸,&ldo;娘,您后悔了吧?我们老师一直这样写下去,会不会把我们家写破产啊!&rdo;出版的费用确实不菲,想想就让人很肉痛。
姚采澜咬着牙一拍桌子,&ldo;出就出,谁怕谁啊!我就不信他能把我们家给写垮喽!&rdo;
在出版游记这件事上,铁锤出力最多。因为铁锤是第一个读者,而且还承担着修改的重任。因为萧右在书中往往直抒胸臆,免不了对朝政指手画脚、针砭一二。这高高在上的皇权岂是你等小民可以随便指摘的?!所以,为了全家人的生命安全考虑,铁锤严把质量关,对书稿提出了不少修改建议。
虽然萧右很不乐意修改,但是,不修改你就根本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没办法,改吧。
时光荏苒,姚采澜在一片提心吊胆中又过了两年。不过,怕着怕着,也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江清山,你自求多福吧。萧树又参加了一回府试,却未考中。此时,小惠已经十罗了,再也等不得了。幸亏这时身处南方,婚嫁年龄上要比北地宽松上许多,女子十八岁还未嫁的虽然不普遍,但也为数不少,若是在云阳县的话,早就被人嚼舌头嚼死了。这也是姚采澜喜欢南方的原因之一。
姚采澜跟秦姑姑商定之后,因为萧家勉强只能算小康之家,所以也就没有大操大办,走几个基本的程序就行了。小惠是个会过日子的,当然也没意见。虽然没有她父亲在场,也没办法了。小惠成亲后,两个人便返回了大名府。
萧树还要继续攻读学业。
姚采澜给小惠的嫁妆除了数目很不算少的一些银钱之外,还有一个锦绣庄。只不过,这个锦绣庄不是现成的,主要还得靠小惠自己去大名府去支零。反正有江老爷在,还有林静轩提供所有无偿的资金、技术以及人力、物力上的支援,倒也不用担心。
萧树成亲后&iddot;希望能接着萧右和秦姑姑一起去住,没想到萧右不同意。他觉得现在住在江南更加自由自在,风景又美,何必就跟儿子、媳妇去挤小院子呢。
萧树憋得几乎吐血。这人&iddot;怎么宁肯喜欢江家的那几个孩子,也不亲近自己呢?不过,这些话,他一辈子也不会问出来,只会冷着脸不发一言,一声不响的跟自己较劲。小惠只好两边来回跑,两边来回的劝&iddot;结果萧右就是不答应。
要知道,光看你的脸子也需要一定的承受力好不好?还不如跟铁锤和墩子在一块混着开心呢!你就是说破天来,我也不去!
秦姑姑也没办法,只好眼睁睁的看着萧树带了一肚子怨气黑着脸回了大名府。
到年底的时候,石头回来过年,就跟姚采澜商量,说要去京城去读律学。律学?专门学大景律疏的么?
石头详细给姚采澜解释了一番,说是当今圣上励精图治&iddot;一心重整朝纲。除了大兴科举,为国家选拔人才之外,也很重视学校的建设&iddot;比如在京都就有若干中央官学。其中除了鼎鼎有名的太学之外,还另外设了律学、画学、算学、医学等专门性的学校。律学的学生由各府学荐举,朝廷安排考试,若通过了则提供食宿,学制三年,专门学习律法知识,并且在通过最后考试之后安排到各地方去做官吏,当然大都是主簿、县丞之类的低级官僚。这样就能避过科举,走上仕途。
&ldo;你怎么想起入仕来了?&rdo;姚采澜奇道。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