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国历代大儒的奇闻异事 > 第133章(第1页)

第133章(第1页)

著名学者刘囗《春秋》对策,许多观点与他们的精神一致。陈商、陆龟蒙等都信仰

陆氏学说。因此,啖助等人的《春秋》学出现,带动了整个经学的蜕变,是《春秋》

学史的一个转折点。通过这次蜕变,经学在一定程度上又恢复了面向现实的能力。

从文化意义上说,啖助等人的《春秋》学研究,是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儒学复兴运

动的前奏,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

啖助等人的经学革新,对后代特别是宋代《春秋》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这

种影响,反映在以下几个转变上。

第一,从章句训诂向义理的转变。啖助以前的《春秋》学研究多拘泥于对字句

的阐释,较少对义理的探讨。事实上,《春秋》作为儒学&ldo;五经&rdo;之一,研究者必

须对其中隐含的义理作出自己的阐释。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为社会政

治提供理论依据。而政治形势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意识形态中的观念也要不断

变化,否则会成为僵死的教条,难以占领人们的精神领域。经学义理化,有助于建

立起一个不断适应形势变化的意识形态体系。因为总体来说,谈义理比讲训诂具有

更大的灵活性与自由度,使经学更有实用价值。

第二,从《春秋》三传分立走向三传统一,变专门之学为通学。自汉代以来,

《春秋》分为三派,左氏偏重于补充史实,公羊氏则着重对&ldo;微言大义&rdo;的阐发,

谷梁氏介于二者之间,三派互不相容,壁垒森严,互相排斥,互相攻击。即使一传

之下,也有若干家,如一个《公羊传》,就有胡毋氏、董氏、严氏、颜氏等不同的

派别,使《春秋》学成为聚讼之学,读书人莫知谁是。啖助等人研究《春秋》,不

再死守传注,而依自己的理解直接去解释经文,即&ldo;舍传求经&rdo;。但他们并不完全

弃传注于不顾。对于三传,史实取左氏最多,义理则不论左、公、谷,合则留,不

合则别出胸臆,另作解释,以期融为一家之学。啖助、赵匡、陆淳这种&ldo;会通三传&rdo;

的《春秋》学出现以后,三传分立的时代就基本结束了。

自啖、赵、陆开创新《春秋》学派之后,继起者大有其人。卢仝著《春秋摘微》,

韩愈赠诗说&ldo;《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始终&rdo;,可知台传注经更为彻底。

冯伉有《三传异同》,刘轲有《三传指要》,韦表微有《春秋三传总例》,陈岳有

《春秋折衷论》。这类书意在调和三传,对它们进行裁决,目的是&ldo;幸是非殆乎息

矣&rdo;[注]。由此可见,会通三传或舍弃三传,是中唐以来《春秋》经学的总趋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