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链哗啦作响,将阿歹拖出殿外。
他绝望的哭嚎声渐渐消散在宫墙深处。
…
养心殿,朱厚熜手持朱砂笔,在乡试考中者名单中游走。
这一次,除了张居正,谭伦,唐伯虎,胡宗宪,吴承恩外。
几个熟悉的名字也撞入眼帘——徐光启、宋应星、欧阳必进、罗洪先。
他的指尖轻轻拂过纸面,思绪却飘向前世。
记忆里徐光启译着《几何原本》,宋应星写下《天工开物》。
这些本该在百年后才大放异彩的名字,此刻却提前出现在他的眼前。
虽然时间线有所偏移,但看着试卷上工整的字迹、新颖的见解。
“徐光启,以西洋历法改良大明时宪书,见解独到。”
朱厚熜轻声念道,目光扫过徐光启论述天文仪器改良的段落。
“宋应星,关注民生百工,倒有几分实学之风。”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一旁侍奉的翰林官们屏息凝神。
殿外忽然传来一声鹤唳,打破了紧张的寂静。
朱厚熜抬眼望向殿外,只见洁白的仙鹤在丹墀上踱步,翅膀掠过汉白玉栏杆。
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这一世,有这些栋梁之材相助,何愁不能让大明的威名称霸四海!
……
三日后。
春日的礼部贡院笼罩在朦胧细雨中,三百六十间号舍如棋盘般整齐排列。
青瓦缝隙间垂下细密雨帘,打在考生们摊开的宣纸上,晕开墨痕如泪痕。
号舍内弥漫着霉味、墨香与炭火混杂的气息
举子们蜷缩在三尺见方的格子里,咬着笔杆冥思苦想。
手指在试卷上留下歪斜的字迹。
当天晚上。
养心殿内,鎏金蟠龙柱映着摇曳烛火,朱厚熜逐页翻阅会试试卷。
朱批朱砂在素绢上蜿蜒,忽而浓墨重彩圈出精妙论述,忽而狠狠划出刺眼的红叉。
"这篇狗屁不通,竟也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