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问题吗?“谢一扬环视众人,目光最后停在市场部总监身上,“媒体那边怎么样?“
“《长江日报》明天发专访,“市场总监赶紧汇报,“标题是《民营企业的社会担当——记江城劳务助力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
谢一扬点点头,转向张铁柱:“周秘书长那边?“
“省人社厅刚批复,“机械臂保镖调出红头文件投影,“把我们公司列入再就业示范基地,每介绍一名下岗工人,政府补贴200元。“
谢一扬终于露出笑容。三百七十人,又是七万四千元进账。而这才刚刚开始——武汉有二十七家国企正在改制,至少五万工人等着被收割。
“通知龙哥,“谢一扬站起身,整理西装袖口,“我明天亲自去东莞,看看他的工厂够不够大。“
1991年11月29日,东莞郊外某电子厂
谢一扬的奔驰S600停在锈迹斑斑的铁门前,车轮碾过积水的坑洼,溅起浑浊的泥浆。厂区围墙上“严禁攀爬“的标语已经褪色,取而代之的是用红漆新喷的“招工火热进行中“。
“谢老板!“一个满脸横肉的光头大汉迎上来,脖子上小指粗的金链子晃得人眼花,“久仰大名啊!“
谢一扬微微颔首,目光越过龙哥的肩膀,看向厂房里隐约晃动的人影。流水线的噪音隔着老旧的墙壁传来,像是某种巨大机械兽的喘息。
“条件简陋,别见怪。“龙哥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门牙,“但保证安全,条子来了有暗道。“
谢一扬跟着龙哥穿过昏暗的走廊,两侧是堆满杂物的车间。工人们低着头在流水线上忙碌,没人敢抬头看这群不速之客。空气里弥漫着焊锡的刺鼻气味,混合着汗臭和霉味。
“这边是宿舍。“龙哥推开一扇铁门,里面是两排三层铁架床,床单脏得看不出颜色,“十二人一间,每人每月收150住宿费。“
谢一扬的皮鞋踩在潮湿的水泥地上,发出黏腻的声响。他注意到墙角堆着的行李箱——正是国棉厂工人们带的那种老式人造革箱子。
“工资怎么发?“谢一扬突然问道。
龙哥搓了搓手:“计件制,做得快的每月能拿一千五。不过。。。。。。“他压低声音,“要扣700管理费,300住宿,100水电,50工具磨损。。。。。。“
谢一扬心算了一下,工人实际到手不到350元,相当于承诺工资的30%。比他要求的70%抽成还要狠。
“安全吗?“谢一扬看向天花板角落的监控摄像头。
龙哥哈哈大笑,金牙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诡异的光:“谢老板放心,咱这儿的工人都是自愿的。“他特意加重了最后两个字,“合同他们自己签的,手印自己按的,闹到哪都不怕。“
谢一扬不置可否,继续往前走。走廊尽头是间上锁的办公室,龙哥掏出钥匙打开,里面竟是个现代化的监控中心,十几个屏幕显示着工厂各个角落。
“特别为谢老板准备的。“龙哥得意地指着屏幕,“哪个敢闹事,马上就知道。“
谢一扬的目光被一个画面吸引——画面里,一个女工正被两个保安拖进小黑屋。她挣扎的样子,像极了国棉厂那个年轻质检员。
“新来的不懂规矩。“龙哥顺着谢一扬的视线解释道,“总想着给家里打电话。教训两次就老实了。“
谢一扬突然笑了。他转向龙哥,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支票:“再加两条生产线,我要送三千人过来。“
龙哥接过支票,眼睛瞪得像铜铃——五百万!比他全部身家还多。
“谢老板爽快!“龙哥激动得金链子直晃,“保证给你训练得跟绵羊一样温顺!“
走出工厂时,夕阳如血。谢一扬的奔驰后视镜里,工厂大门缓缓关闭,像一张贪婪的嘴,吞噬着那些怀揣希望的下岗工人。
1991年12月5日,武汉火车站
寒风呼啸,李卫国背着行李包,站在南下的专列前。站台上挤满了国棉厂的下岗工人,有的拖家带口,有的孤身一人。所有人都穿着最体面的衣服,脸上带着忐忑和期待。
“老李,听说东莞冬天暖和得很!“王师傅搓着手,呼出的白气很快消散在风中,“电子厂比咱纺纱车间干净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卫国勉强笑了笑。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劳务公司催得太急,合同条款含糊不清,连具体厂名都没写。但看着周围工友们期待的眼神,他把疑虑咽了回去。
“各位工友请注意!“戴着金丝眼镜的劳务公司经理拿着喇叭喊道,“上车后按编号入座,到东莞有专车接站。记住,合同期一年,提前离职要赔违约金!“
李卫国摸了摸贴身口袋里的合同复印件,那是他花了二十块钱在复印店偷偷复制的。老伴说这是“卖身契“,非要他带着。
“爸!“女儿的声音突然从人群中传来。李卫国回头,看见女儿挤过人群,小脸冻得通红。
“你怎么来了?“李卫国赶紧把女儿拉到避风处,“不是让你在家照顾妈妈吗?“
“我。。。。。。我查了那个劳务公司。“女儿咬着嘴唇,从书包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报纸,“你看这个。。。。。。“
李卫国展开报纸,是上个月的《南方周末》,一篇题为《黑中介与血汗工厂的利益链》的调查报道。文章配图中,赫然是那个金丝眼镜经理,正在某个工厂门口数钱。
“这。。。。。。“李卫国的手开始发抖。
“爸,别去了!“女儿拽着他的袖子,“报道说那些工厂扣身份证,打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