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诚然是一种鸵鸟心态,可人总是这样,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否则他们实在没办法想象自己万余人该如何应对南北两路,近十万宋军的围攻。
而就在袁军后撤的路上,宋军从西北抵达的精兵已经伏击于路。
这一战伏击的主力正是周瑜所部加上田豫等大量精骑组成的一万八千余精锐步骑!
宋军以周瑜亲自为都督,率陆逊、魏延、文聘、太史慈、田豫等大将从河间国的弓高县出征,统一由周瑜指挥。以刘晔为幕僚参军,平虏校尉陆逊为先锋,大军合兵行进,经安平国,再迅速渡绛水,在到清河沿线出敌人之后,伺机破敌。
说起来这个部署似乎非常的麻烦,仿佛经过了大量的郡县,横跨三国,实际上弓高县就在河间国最南端,而广川县就在清河国的最北端,两者相距不过短短数十里。
只因这数十里的疆域都属于安平国才显得似乎跨境极多。
但在事迹的河北大地上行军,宋军只是向南数十里,就直插到了清河浦一线,出袁谭之后,在其归途设伏破敌。
袁谭所看重的那些兄弟相争,各防一域,对宋军而言可没有任何约束性!
宋军就是要出奇不意,用北方渤海、河间的精锐部队,打袁谭一个措手不及。
随着大军抵达,周瑜便立即下令士兵在高坡上准备篝火,联络友军。
其实参谋之前曾经考虑,要不要在各地设置鸟笼,等赵军归途,打开鸟笼,飞出大量的飞鸟,己等就与诸葛亮大军围攻敌众。
但周瑜直接拒绝了此议,对众将校直接断言,赵军归途必在清河沿线,故而一万八千余大军皆设伏于此。
而果然次日上午,以逸待劳的宋军就见到了施施然返回的赵军。
他们由于轻兵追击,甚至抛弃了大车和辎重,此时士卒、战马缺粮已有近三日。
毕竟追击百余里对一支军队而言已经算是不短的距离,来回两百里更是足以耗尽士兵的体力。
这个时代,行军打仗,永远是行军在前,决定了战事的胜负。
最后的打仗环节,不过是武夫的持械斗狠而已。
基本上中原精锐军队,只要能顺利的开赴到指定战场,极少有打不赢的战事。极罕见的在正面战场还打输了的战役,无不被史学家、大儒浓墨重彩的记载和描述,可谓是后世皆知了。
中原五千年历史,打过的战事怕是有数万仗!除了那少数被浓墨重彩记载的败仗,绝大部分都是碾压性的胜利。
此时的清河之战,也毫不出意外。
宋军率先抵达战场,以逸待劳,可以说是占据了极大的优势。
面对漫山遍野飘扬的朱旗,赵军顿时大惊。
袁谭更是愤怒的咆哮:“孤早就猜测,宋军乃是袁尚那庶子刻意放过来的!今日规模更至于此,袁尚还能如何推脱?”
推不推脱的,将士们现在已经根本顾不上了。
至少先活下去,再想怎么向袁尚问责吧。
大将孔顺立即喊道:“大王,我等身中埋伏,仓促迎敌,形势危矣。某请率骑兵先冲击敌阵,扰乱敌军,为大军列阵争取时间。”
自古步宜整而骑宜散,骑兵冲阵不需要太严整的队形,只要冲击出去,就能给步兵列阵争取时间。
孔顺所言是兵法正道,袁谭没有犹豫,立即说道:“可。若击退敌军,卿当为此战首功,孤为卿封列侯,增邑两千户!”
孔顺马上拱手,当即率千余铁骑疾速冲出。
而孔顺能看清的事情,宋军将校当然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要不是河北大地地势太过平坦,宋军必然要伏击敌军,将赵军陈列截断。
即便此时宋军直接暴露在赵军眼中,宋军也不打算给赵军留下列阵的时间。
周瑜站在土坡上,直接下令:“铁骑全军出击,趁敌阵列未陈,猛攻其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