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狱警十七的结局 > 第70章 梦的预兆(第1页)

第70章 梦的预兆(第1页)

早上放风的时候,侯本福趁监室内只有他和梁真贵在,他便告诉梁真贵:“昨晚我梦见我一个人披头散发的孤零零的走在山路上,天上阴雨绵绵,一会我又梦见自己照镜子,但是镜子里却又模糊不清。总之我的感觉很不好。不知道是什么预兆?”

梁真贵微闭双眼片刻,口中慢慢吐出来两句话:“夜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所有曦稀奇古怪和记得清晰的梦确实都是有预兆的。”

侯本福问:“所以我就是想请教一下你我昨晚这个梦是什么预兆?”

“你可能会开庭了,开庭对你不利。但你不必要过度担忧,会有转机的。”梁真贵若有所思道:“关键是外面一定要有人帮你拖住时间,拖得住时间就拖住了性命。”

侯本福说:“我家没有什么有权有势的关系,不过肯定还是有人在帮我跑这个事。我知道,遇到这种事,说白了就是权力和金钱斗法。我家没权也没钱,肯定斗不过对方,不过他们也不可能一手遮天吧,双方都受相应的重创才符合客观规律。”

梁真贵点点头:“是的,侯主任有这样的认识已经很不简单了,你们那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很简单,你就是出于好心劝架,结果把祸事劝到自己头上了。不划算,太不划算。”

侯本福长长叹了口气:“所以这就是命运,江成强那天的命运是该死,我那天的命运是该有祸。”

梁真贵说:“你信不信,假如你家有很大权力的人,你现在就不是杀人犯,而是见义勇为的好青年。”

侯本福哈哈一笑:“那恐怕得省部级以上的关系。我确实没那样的奢望,既然遇到对方是有权有势的人了,能保命就知足了。”

梁真贵自信的说:“保准活命,保准有后福!”

侯本福问:“老先生刚才说外面有人拖住时间是什么意思?”

梁真贵答道:“今年侯主任你是三申相残,命犯太岁,捉影遇虎,刑克上下。而明年、后年则吉星高照,贵人相助。如果不遇此一劫,明年、后年你本应得上司欣赏而重用提拔。所以我说的是,如果今年下判,只能保命,如果明年、后年下判,可能也就是十几年刑期。”

侯本福若有所悟地“哦”了一声,抱拳谢道:“多谢梁老先生指点。侯某能保住命就好。我们去放风室散散步吧。”

“侯主任,昨天的兵仙韩信的故事好像还没有讲完喏,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追回刘氏集团以后呢?”许凡兵见侯本福出放风室来,就知道他和梁真贵说完正事了,于是立即要他讲昨天没讲完的故事。

其余众人也说“对对对,大哥接到讲昨天的兵仙韩信。”

侯本福说:“你们不都在唱歌嘛,和女犯那边你一句我一句的唱得那么好听。”

曾勇和周猫儿等人也说“唱歌虽然舒服,但是听大哥讲的韩信更有意思。大哥还是给我们讲韩信。”

梁真贵也说:“说老实话,侯主任讲的韩信,我都爱听。”

侯本福见众人都要继续听他讲故事,他就欣然答应。

“昨天讲到哪里了?”侯本福问,他确实记不得讲到哪里了,因为他就没想过今天他们就要接着听。

“讲到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到韩信后两人一起回刘氏集团。”

“哦哦,你们看我这记性,刚才许凡兵还在说要我接着讲萧何和韩信回到刘邦那里以后的事。好,我接着讲。”

侯本福学着说评书的架式拿只拖鞋当醒目,“啪”地拍在放风室水泥地面上:

话说那萧何萧大人白天出发一路狂追,直到月明星稀的晚上才把个兵仙韩信追上。一番威逼利诱之下,韩信总算答应和他回转汉王刘邦那里。

把韩信追回来后,韩信肯定是不愿意再去他原来那个什么“治粟校尉”的岗位去上班,他就赖在萧何给他另外安排的住处只管吃好喝好,等萧何去给他把大将军的位置谋下来。萧何既然把韩信追回来了,而且两人有言在先,回来后韩信必须要做大将军,否则要么杀了他,要么他又要跑路。

萧何安顿好了韩信,立即就去找刘邦再一次举荐韩信,刚一见到刘邦,话还没说出口就被刘邦一顿臭骂。这不是我侯某人在这里瞎编啊,是司马迁老先贤在史记里记载的啊,司马迁老先贤是这样写的: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于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

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现在的意思就是: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这件事报告给汉王,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就好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说:“你逃跑,是为什么呢?”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说:“你所追赶的人是谁?”萧何说:“是韩信。”汉王又骂道:“将领们逃跑的有好几十人,你都没有去追;现在说去追韩信,你这不是说谎来哄我吗。”萧何说:“那些将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这样的人,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的杰出人才。大王如果只想长久地在汉中称王,自然用不着韩信;如果一定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没有可以和您谋划大事的人了。只是看大王您的计策怎么决定罢了。”汉王说:“我也打算向东发展夺取天下,怎么能够闷闷不乐地长久待在这里呢?”

史记接下来是这样记载的:

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里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是这个意思:

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向东发展夺取天下,能够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他,韩信终究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军。”萧何说:“要是这样就太好了。”于是汉王就说那我们把他想把韩信召来任命他为大将军就是了。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对人轻慢无礼,现在如果你任命韩信做大将军也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这样恐怕韩信最终还是会离去。大王您如果一定要任命他为大将军,就要把这个事搞得慎重其事,像模像样的,要有仪式感,我建议大王您不如设立一个拜将的坛场,选择个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您自己事先沐浴斋戒,准备好所有拜任大将军的礼仪,那才像样。”

跟着刘邦从沛县出来的樊哙、曹参、夏侯婴、王陵等将领们听到刘邦要设坛拜将的消息都很高兴,人人都满怀希望和信心的等待刘邦任命自己为大将军。但是当刘邦点名要韩信登坛接受大将军印和尚方宝剑时,一个二个都吃惊不小,当然也都不服气,心想我们跟着你刘邦从老家沛县一路杀出来,可以说个个都是出生入死的,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他韩信算个毛啊,从项羽那里跑过来,和十几个人一起闹事,要不是会吹牛皮才免于一死,大王还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后勤干部当,已经算是混得不错了,到如今寸功未立、寸土未争,却突然之间当了三军统帅。这是什么道理啊?大王脑子进水了还是被整蛊下药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