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电子在运动过程中,展现出了波动性,这证明在微观世界里,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既可以像粒子,又能像波一样传播。
量子力学由此兴起。
此外,20世纪20年代,在生物体内电子转移过程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量子隧穿效应发挥着关键作用。
科研团队在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时,发现电子能跨越常规能量障碍,快速从一个分子转移到另一个分子上,这一现象无法用传统理论解释,
经证实,正是量子隧穿效应助力植物高效完成能量转化。”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1915年又创立广义相对论,革新了人类对时空和引力的认知。
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揭示了质量和能量的内在联系。
1945年,原子弹爆炸,极小质量的物质释放出巨大能量,
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建成,将核燃料的质量转化为电能,这都是质能方程的实际应用。
另外,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相对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2015年,LIGO科学合作组织首次直接探测到引力波,极大地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
。。。
这时,一条弹幕划过:“弦论不是号称能统一所有物理理论吗,怎么也没推动物理学突破?”
。。。
骁睿看向洛尘,问道:“洛尘,这条弹幕问到关键了,弦论究竟是怎么回事?”
洛尘思考片刻,缓缓说道:“弦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科学家在研究强相互作用时提出这一理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弦论认为,宇宙万物由极其微小的弦构成,弦的不同振动模式决定了粒子的性质。
它试图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构建能解释所有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
弦论中提到十维空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打个比方,我们生活在三维空间,就如同二维平面上的生物,二维生物只能感知前后、左右两个方向,而我们三维空间的生物,不仅能感知前后、左右,还能感知上下。
弦论中的十维空间,是在三维空间基础上,叠加了更多维度,这些维度蜷缩在极其微小的尺度里,我们平时很难察觉。
目前,弦论还难以通过实验验证,无数科学家耗费大量精力研究,却一直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
骁睿接着说:“或许我们可以借鉴研究地外文明和生命科学的方法,从不同学科的交叉点寻找新的思路。
说不定生命科学中的一些原理,能为解开物理学难题提供新线索。”
洛尘点头赞同:“你说得有道理。物理学家确实该像研究生命起源时突破常规认知那样,跳出传统框架。
物理学和生命科学一样,需要保持好奇心,敢于提出新问题。
比如思考生命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或许能开辟新的研究方向,找到打破物理学发展僵局的关键。
生命系统复杂有序的背后,是否隐藏着量子层面的调控机制,这或许能给弦论研究提供一些生物模型参考。”
骁睿紧接着追问道:“洛尘,既然弦论在现有实验条件下难以验证,我们不妨转换思路。
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许多复杂的生物现象在微观层面都有其独特的机制。说不定弦论所描述的高维空间,能在生物微观结构中找到对应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