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新政的推行进展,得到了广大百姓的强烈支持,甚至新兴的民间歌谣中,也多称赞苏王的仁义之举,祁子陆的大名,总算摆脱了流氓、登徒子、采花大盗的标签,甚至有老农喜极而泣,质问苍天,为何如此政令,没有提前颁布。
总的来说,祁六在民间刷了一波好评,舆论风向也渐渐偏移,甚至有真龙当是子陆的传闻出现。
望着各地传来的捷报,祁六随手翻开,看的略显吃力。
下方文武诸多官员,个个喜气洋洋,争相恭贺。
“苏王,目前您的呼声,已盖过了萧桓律,怀疑纪仙子吃错药,看错人的想法大有人在,如此下去,这降世真龙之名,非您莫属!”
“原本绑来当官的名士们,也心悦诚服,甚至为您写诗,歌颂您的德仁之政!”
“对,末将也听说了,据说那腾龙令杜思疾,一篇七言绝律,言简意赅,上至老朽,下至顽童,无不诵唱!”
“……”
祁六板着脸,强行压制嘴角,希望维持身为帝王的威严。
但他心里很希望这帮人继续夸下去!
干咳两声,准备谦虚几句。
楼外有侍卫报奏:“大康有信至!”
“呈上来。”
祁六并不意外。
大康是苏国的都城,半点偏差也不能出现,所以即便身在应北,大康任何的风吹草动,也会立即遣人告知。
除大康外,各地官员,也会每月书信问安,遇到紧急情况,则由二位代政大臣,也就是张厥与姬宜甫,商议处理。
遇到忧虑思远,提醒苏王的报奏,或是无关痛痒的问候,以及风马牛不相及的玩意,就一并送来应北临江,由祁六自己过目。
很多时候,祁六也看的哭笑不得。
就比如他姐夫郑奉世,不知该在信里写啥,每月一封,实在没什么事情好说,就记录吃的饭菜。
‘今日小酒配猪蹄,憨儿捉虫笑嘻嘻。’
或是:
‘今日萱萱下厨,王八炖鸡,嗷嗷叫。’
有时碰上跟祁萱萱吵架,心情不佳,便写道:‘今日萝卜配咸菜,不与妇人计较。’
字虽不多,但也能看出来日子过的不错,祁六偶尔翻阅,全当锻炼识字。
庞光烈的信也被送来了。
用姬宜甫的话说,就是不知此人在表达什么,怀疑是对方与苏王之间的暗语,故不敢耽搁,必须请苏王亲自批示。
一开始听说是庞光烈的信,祁六还有点小期待。
这位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走马上任后,也学着舞文弄墨,歪歪扭扭的字,比祁六还不如,让他很有成就感。
‘苏王,烧窑的老李头死了。’
初看时,祁六莫名其妙,甚至怀疑,这位‘老李头’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急忙派邓夏去兰沐镇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