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歌词 风再起时 > 第123章 据河洛取天下(第1页)

第123章 据河洛取天下(第1页)

崇祯七年,暮春的海南,日光洒在波澜壮阔的南海海面上,波光粼粼。椰林在海风的轻抚下沙沙作响,宁远伯李长风身着便服,正于庭院中舞剑。他身形矫健,剑招凌厉,每一次挥剑都带起呼呼风声,额头上微微沁出细汗,眼神中透着久经沙场的坚毅。

管家匆匆忙忙穿过回廊,手中捧着一封盖着明黄色火漆印信的文书,神色焦急。“伯爷,京里的诏书到了!”李长风收剑而立,接过诏书,展开的瞬间,脸上的神色逐渐凝重起来。

原来,农民起义军势如破竹,已然打到了洛阳。洛阳乃中原重镇,一旦失守,局势将岌岌可危。崇祯皇帝的诏书言辞恳切又满含焦虑,命令李长风即刻整军,支援河南。

接到诏书的时候,李长风的军校正好毕业一批学生,正愁没有地方锻炼他们。李长风也不想派大军去河南打农民军,一则在朝廷面前暴露实力对自己不利。二则,把农民军都打跑了,以后怎么玩?他是穿越来的,每个穿越者都有一个黄袍加身的梦想!

于是,他命令抽调500名学生兵,组建河南支援军。李长风望着那一张张充满朝气与热血的军校毕业生的脸,心中一动。这批学生刚从军校毕业,正愁没有合适的机会让他们历练,而此次支援河南,无疑是个绝佳的契机。

他任命海南第一步兵师的一个团长——戚继光的侄孙戚神风,担任这支特殊队伍的指挥官,负责带领他们整军备战。

戚神风,继承了戚家将的英勇与谋略,接到命令后,立刻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之中。他深知此次任务的艰巨,不仅要带领这些初出茅庐的学生兵在战场上生存下来,还要让他们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学生兵们得知自己将奔赴河南战场,个个摩拳擦掌,兴奋不已。他们在军校中刻苦学习了各种军事理论知识,早就渴望着能在实战中一展身手。尽管他们心中对未知的战场也有着一丝忐忑,但更多的是年轻人的热血与激情。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戚神风利用一周对学生兵们展开了高强度的训练。从战术配合到武器使用,从体能训练到战场应变,每一个环节都严格要求。学生兵们在他的带领下,进步飞速,逐渐从一群青涩的学员,成长为有模有样的战士。

而李长风这边,除了关注学生兵的训练情况,还要统筹安排大军出征的各项事务。粮草的筹备、武器的检查、行军路线的规划等等,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此次出征的成败。

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河南荥阳,一场影响深远的大会在此召开。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老回回、左金王、革里眼、改世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齐聚一堂。在这风云激荡的时刻,各路义军商讨着对抗明军的大计,荥阳大会犹如一场风暴的前奏,预示着天下局势将发生重大变化。

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如猛虎出山,一路势如破竹,直逼凤阳。凤阳,这座对于明朝有着特殊意义的城市,是明皇室祖坟的所在地,也是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的坐落之处。义军的到来,让这座城市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战火之中。

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凤阳被攻下。

崇祯七年正月十五,凤阳城头的积雪泛着血光。

张献忠勒马立在皇陵神道上,马蹄踢开半截烧焦的龙旗。身后八千铁甲举着火把,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他望着前方巍峨的享殿,忽然想起二十年前那个饿得啃树皮的冬天。

"掘!"雁翎刀劈开凝结的寒气。

铁锹撞上汉白玉地宫的声音像丧钟,十几个蓬头垢面的汉子红着眼刨土。有人挖出块鎏金瓦当,用牙咬出个豁口,往怀里塞时被同伴一锄头敲在后脑。

"都他娘是咱的!"独眼老兵踩着尸体大笑,"朱皇帝喝咱血的时候,可想过有今天?"

地宫轰然洞开那刻,北风裹着雪粒灌进来。张献忠举着火把往里照,黄缎覆盖的棺椁在阴影中若隐若现。他忽然觉得膝盖发软——二十年前给县太爷磕头时,也是这般模样。

"大帅!"亲兵递来铁锤。

青铜椁盖砸开的瞬间,腐气冲得火把直晃。张献忠眯起眼,看见枯骨上缠着褪色的五爪龙袍。他抓起陪葬的玉圭往石阶上摔,清脆的碎裂声里混着士卒的欢呼。

"烧了。"他转身时踢翻长明灯,鲸油泼在织金帐幔上,火舌瞬间吞没了太祖亲笔题写的"承运"匾额。

乾清宫的更漏滴到三更时,王承恩捧着塘报的手在发抖。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