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学观察者 一、机械臂中的木棉花:方言诗学的后人类叙事策略 树科在《乜乜后人类时代》中构建的粤语诗性空间,恰似岭南镬耳屋中嵌入的量子计算机,在语言基因的突变中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这种将方言作为抵抗工具的诗学实践,令人想起布罗茨基在《小于一》中强调的\"母语是最后的避难所\"。诗中\"冚唪唥\"(全部)、\"嘟俾\"(都被)等粤语特有表达,犹如文化dNA的加密程序,在全球化语境中构筑起抵御技术异化的语言防火墙。 诗人刻意选用\"乜乜\"(什么)作为标题前缀,形成对后人类概念的祛魅式解构。这与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对方言本真性的追寻形成跨时空对话,又暗合阿甘本在《来临中的共同体》中提出的\"赤裸生命\"概念——当技术将人类推向\"后\"的临界点,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