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练习,初期并不了解其中真意,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犯心中努气的弊病,如盼望着一千个劈拳尽快打完。
其结果造成了身体及内心不能松弛有秩,阻碍了气血的运行,练完有劳累和嗜睡感。
经过十余年的潜心练习,结合师门前辈的教诲,逐渐认识到了形意拳的内涵无非是内气中和,舍此不过是形式及皮毛而已。
于是练拳风格起到了颠覆以往的变化。
形意拳练习之道,在于肩胯松开,如此才能形成熊膀(两肩下垂),龙身(三折之势)。
在站三体式时才能符合规矩,做到松胯,塌腰,含胸,扣肩。
如此站三体式才能达到周身肌肉挂在骨骼上(骨肉分离),如此站下去,气血涌动,呼吸深长,丹田之气充实如注,两手膨胀异常。
三体式达到了以上境界,在劈拳练习中只要稍稍放松身心,瞬间即周身融合,气血通畅,舒适无比。
此时便是周身之力(肌肉力,即后天血气之力,拙力)便是卸空了。
练到这一步才能白什么是祛除拙力,什么是内家真旨!
当你把周身之力卸掉以后,自然气沉丹田,之后行拳全靠胯部主导,胯部以上不用一丝一毫的肌肉力量。
上肢动作轻柔,而足下沉实有力,整个过程自然和顺,毫无气血阻碍之弊端。
这也就复合了天地之道——上轻灵而下沉实。如此形意拳之道得矣!
《逝去的武林》:大道如青天
形意拳古有“入象”之说。入象,便是化脑子。
到时候,各种感觉都会有的。
碰着什么,就出什么功夫,见识了这个东西,你就有了这个东西——这么说,怕把年轻人吓着,但拳是这么玩的。
分不清,超出了身体的范围。
恍然,跟常人的感觉不同,那时候出拳就不是出拳了,觉得两臂下的空气能托着胳膊前进,没有了肌肉感;
两个胯骨头,能牵动天地;一溜达,万事万物乖乖地跟着……
这都是走火入魔,脑子迷了。
但练拳一定得走火入魔,先入了魔境再说。
有了恍然,处理恍然,是习武的关口,要凭个人聪明了。
处理好,就鲤鱼跳了龙门。
恍然来了,让它傻傻地过去,练武便难有进展。
把魔境的好处全得了,所有甜头都吃了,也就没有了魔境。
形意拳对人脑开发大,培育智能。
人上了岁数练,也很好,把脑子练出境界,方能延寿。
一天到晚纳闷:“我怎么这样了?”——胆子小,就快点找个师傅吧。
好多人都是练拳练怕了,所以才不练的。
不是不能成就,是不敢成就。
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这么办。”
一句话就救了命。
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徒弟对师傅有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