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简烜跟郑瑞安聊了几句话,已经发现郑瑞安的思想问题了。
这个藩国的世子,他说话的方式甚至思考的方式,可能已经开始转向民族主义的方向了。
这个时代大明内部藩镇割据,北方又被胡虏占据半壁江山,这种现状孕育出了以北伐和削藩为诉求的新思潮。
这种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已经与他们的长辈有着很大的不同了。
这些统治阶级的新生代,被理所当然的理想化思想影响,有可能会背叛他们的出身阶级。
等到北伐真正成功的时候,就是这种思想真正成熟,并且会成为大明主流思想的时候。
朱简烜有意识谈和引导郑瑞安,所以现在非常果断发表了观点
“当然是北伐更重要,那些报纸上扯什么攘外必先安内,全都是书生之见。
“削藩和北伐本来就是一件事情的一体两面,根本就不可能先解决其中一件再去做另一件。
“必须一只手强行按住一方,同时另一只手去解决另一方。
“具体先解决谁,要付出的代价是比较类似的,但是结果却肯定会有差异。
“如果首先削藩成功了,想要北伐也还是要打一场。
“伪清一朝的虏酋是不可能直接投降的,我们也不会允许他们投降。
“而且大明削藩的时候,伪清就算是南下捣乱失败,也有机会马上撤退逃往北美。
“若是首先北伐,那就可以选择跨海远征辽东,提前堵住虏酋去路。
“都到北伐成功以后,本土藩镇可能就不用再专门削了。
“父皇下一道圣旨,大部分藩镇都会自请撤藩的。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父皇允许他们移藩海外,否则他们跑都没地方跑。”
郑瑞安不理会幕僚的提醒,继续追问朱简烜
“殿下以为,北伐之事成功率有几成?”
朱简烜毫不犹豫的说
“几成?那只能是十成,就算是一时不能成功,也不可能永远不能成功。
“随着我这些年的发明不断铺展开,大明中央朝廷和藩镇以及伪清的力量差距会越来越大。
“多则十余年,少则五六年,就能够同时一手按着一方,同时打败另一方了。
“到了那个时候,伪清虏酋和藩镇的末日也就来了。”
郑瑞安没想到朱简烜这么的乐观,有些无法接受这样的判断
“多则十余年年?真的能够这么快?”
朱简烜想了想说
“世子来澳洲时,应该看到我这王都的景象了,这就是过去六年的成果。
“这还是在远洋海外,从完全蛮荒之地开始建设的。
“大明本土核心地区,本来就是异常繁荣富裕,工商业非常的发达。
“各种工厂铺开的速度只会更快。
“五年前,大明每年的钢铁产量只有十几万吨,现在已经直奔一百万吨去了。
“这些钢铁用来造火枪、大炮、战舰、铁路能造多少?”
郑瑞安基本认可了朱简烜的说法,但是却还有另外的疑问
“现在有了火轮船,大明本土到澳洲也不过一月路程。
“等到北伐削藩都完成了,殿下又该如何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