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正所谓不见棺材不掉泪。
没有真的战场上碰过,他们也没办法直接认怂的。
不是说真的有胆子跟大明对抗,而是要用战场上的失败让内部形成共识。
要让民间的强硬派知道他们尽力了。
因为这种心态,荷兰的统治者们也不敢对刘权之放狠话。
威廉五世继续说
“我们……会认真考虑大明的提议。”
刘权之继续提醒
“如果你们真的认真考虑的话,最好是安排一个有足够分量的代表,去北美与我们的吴王殿下讨论。
“大明皇帝陛下已经授权吴王殿下,全权处理大明在北美和海外的一应事务,殿下有非常高的决定权。”
荷兰高层没办法对抗,只能唯唯诺诺的答应着,然后好好的伺候着。
刘权之在荷兰停留了五天,完成了一些小规模的交易。
刘权之依次访问法国和荷兰的时候,大明的主力舰队已经分散开来了。
分舰队护送着几批商船,分别去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德意志等地区,与当地的商人交易。
销售丝绸、瓷器等大明传统特产,收购当地的珠宝、工艺品等有机会在大明销售的商品。
然后所有战舰和商船在西班牙南部汇合,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
与奥斯曼、威尼斯、西西里、哈布斯堡等国家和地区交易。
此时的北非,名义上属于奥斯曼统治,但实际上都是高度独立的地方。
实际上的领主就是地中海肆虐的巴巴里海盗。
除了西班牙、英国、法国的大型商船,都有可能在这里被他们抢劫。
而且奥斯曼此时仍然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欧洲小国商人都是敢怒不敢言,只能按要求交保护费来避免被劫持。
这又是欧洲普通商人贸易中难以规避的成本。
至于大明的商船,以前也没有大规模进入过地中海,巴巴里海盗也没怎么见过大明的旗帜。
但是,现在大明的商船来,巴巴里海盗却全都没有去碰这些船。
因为大明的船队规模实在太大了。
至少两百多艘大型战舰,还有两百多艘武装商船,海盗看见了都得赶紧跑。
不然就不一定谁才是海盗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明船队却主动去找了巴巴里海盗在北非的据点。
到突尼斯、的黎波里等地找海盗直接交易。
还是销售大明来的丝绸、瓷器等特产,购入奥斯曼地区的特产白奴胡姬。
奥斯曼长期从黑海地区、巴尔干地区、地中海上持续掠夺欧洲人当奴隶,自己使用或者直接贩卖。
海上没有交保护费,被打劫商船的乘客,若是没有人来赎回,也都会变成奴隶,
他们还大量蓄养奴隶繁衍后代,也都可以持续向外贩卖。
大明本土和殖民地,都有部分服务行业,对白奴胡姬有一定的需求,值得专门买了带回去。
北非和奥斯曼的各个沿海城市,就是大明商队此行的最后一站了。
这笔买卖做完就直接启程回家了。
刘权之为首的鸿胪寺使团,在荷兰与大明的主力船队道别,继续访问其他北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