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半是因为她们陪着蒋夫人说了些话的缘故,宁府的事情已经传过来了。
黛玉清楚的察觉到,贾母这边的丫鬟媳妇嬷嬷,看她的目光已经和之前又有了不同。
虽黛玉不愿理论,心中却是明白的。
和之前相比,至少这些目光少了许多的敬畏。
黛玉心中倒是感慨了一番——先前和尚说是“气运”而如今道士说是“正气”显然在这些勋贵家下人的眼里,神秘的气运让人敬畏,书生读书而来的正气,反而更不被他们放在眼里!
这么一想,黛玉连心中感慨也不足够了。
在走进贾母房前,她还笑着对宝钗说了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圣人所言,哪句不是至理名言?”
——黛玉之所以愿意和宝钗交好,有一个原因是,在这贾府的姐妹里,唯有一个宝钗,能在绝大部分时候跟上她的思路。其他几个,就算是史家的大姑娘湘云,也只是在诗词上有捷才罢了。
果然,青玉听得懵懵懂懂,宝钗却显然明白了黛玉这天外飞来的一句的意思。
可听懂了是听懂了,宝钗的言辞素来厚道,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回应黛玉——黛玉这会儿说这么些话,都很难说这是单纯的刻薄,还是在讽刺贾家的门风!
黛玉偏又加了句,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宝钗轻咳一声,只得道“可见就是朝堂上的士大夫,也很有些不明白事理的。”
黛玉轻笑一声,这才不吭声了。
青玉在旁边听得却是抓心挠肺。
——搞什么搞什么?她这姐姐不是到了贾府就很少说四书五经了吗?如今怎么又说起来了?而且为什么薛宝钗居然能合上啊!?这些话又是怎么冒出来,怎么连起来的啊?
这些话里,青玉其实倒是听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话,甚至也知道这是古代所谓的“愚民政策”。但她怎么也不知道是怎么和后面的话连上的,更不知黛玉为何会满意。
其实,黛玉和宝钗的对话,倒没那么复杂。只是青玉再一次的心有定见,才怎么都想不明白罢了。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话本就说的是教化之道。教化之道,后面怎么可能跟着愚民政策呢?
是以,黛玉后面那句话的断句本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断句,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可这世上断章取义的人多了,反正圣人也没亲自断句,一旦吵起嘴仗来,谁能管得了圣人原意?黛玉那种读法,也是有不少人采用的。
当然,其中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就事实来说,还真是“愚民”比“教化之民”更好管理。
就朝廷来说如是,就高门大族来说亦如是。
贾家从不教奴仆读书识字,更别说按圣人之言教化了。黛玉见他们那样的变化,知道是不曾教化的结果,才用那番话来讽刺。而宝钗则是不愿多事,也有两分好心,不想黛玉太过直白的惹怒贾家的家仆,故此才将话题扯开。
且说黛玉安生的进去了,宝钗方才送了口气。
谁知一进门拜见,却不但见到了贾母的一脸欣慰,还见到了王夫人与外面的贾家家仆有些类似的神情变化,宝钗倒是真不知该作何感想了。
※
另一边。
既然都暴露了身份,张淮自然不会再在贾家做什么法事。敷衍过了贾珍和尤氏乃至于贾蓉等其他贾家人——贾家男丁但凡在京的,还真是近乎阖族到齐了,连平日里只顾着hua天酒地的贾赦都在内——张淮就执意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