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对于教育,吕涛一直在思索,他不觉得教育一定要掌握在官方手里,原因怕过不了审核暂且不分析,但是,教育目的是取材,既然准备把官衙都承包出去,那为谁取材才是根本。
所以,他的决定是官方只提供全民初级教育(小学),然后便没有然后了,剩下的路靠自己走了,不可能读书多少能做官做吏高人一等,而是读书识字是子民基本权利,就如公平呼吸空气沐浴阳光一样。
但国家不可能没有高等教育,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方向和需求,比如商贾需要算术人才,那你可以合资开办商学,你自己需要什么人才你自己招收,这样可以杜绝你招庸才蠢材。
再比如各工坊需要专业人才,造船也好,造机器,维修机器或者操作机器,甚至于百业人才,你们可以自己出资办学校培养啊。
还比如官方需要的人才,比如公差,比如农业,税务核查,工程设计建设等等人才,拜托,国家经费有限,你们自己花钱办学培训。
当然,这里面弊端更大,因为所谓各行各业,包括官吏,其实不需要太多智商和学识,普通人才就足够了,未来,各行各业肯定相互推荐自家子弟搞教育垄断。
针对这个问题,吕涛也想过,一是权出底层,还必须容易推翻,让你们不能垄断,看你们如何世袭。
二是放开言论自由,允许百家争鸣,允许倒逼。
三是自家也出资办学,但必须招收天下真正的英才,主要是科研,历史,地理,或者哲学类人才。
总之,封国出资养一批真正的能静心搞研究的英才,而不是培养一批耍嘴皮子政治流氓。
所以前提条件是,封国必须掌控一定的社会财富资源能负担得起。
再一个就是王权与相权的矛盾,纵观历史,王权最差地步是烟消云散,最好地步是被当成摆设。
比如某天皇女皇,虽有,但却是摆件没任何卵用。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哪怕吕涛再有恩于民,哪怕吕氏再仁厚宽容,历史的发展总会以推翻吕氏子孙的统治结束。
吕涛设想是,民选地方官衙,各地方衙门选内阁相国,国家封君指定数候选人,也就是说,虽然相权出自民举,但需封君点头。
至于封君,吕涛想法是为了杜绝后世出混蛋子孙胡作非为,也实行内部选举,也就是说,吕不韦所有直系子孙皆可以当选,但必须有任期限制。
而投票之人只能是家族内部子孙,比如也成立一个宗族院,封君由宗族院代表投票产生。
如此,民选内阁管政,宗族选举之君管军,双方各自约束又各自成就。
当然,这是最理想状态,如果后世一代不如一代,如何能管住军方迅速腐化堕落,如果军力糜烂一败再败,那封君权威何在。
但被选举的封君不管是德行还是能力绝对强于继承,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