嬷嬷被卫央呛了一句,神色也不见有和变化,道:&ldo;这规矩自是不由老奴定的,但王妃既然嫁进了皇家,那便得守皇家的规矩。不论您以前是神医的徒弟,还是卫府的千金,时至今日,您只是皇家的儿媳,皇后娘娘的旨意便得遵循,奴家们也不过是按规矩办事,还望王妃体恤。&rdo;
这一番话说的滴水不漏,卫央就差给嬷嬷鼓掌了。
这些嬷嬷都是从各个宫里练出来的,教导了不少的公主贵女,甚至还入住东宫,教导过如今的太子妃,这些场面话说出来自是要比卫央熟练许多的。
但卫央上一世见惯了市井百姓撒泼耍赖的样子,对于这些也就不放在眼里了,依旧浅笑道:&ldo;皇家的规矩自是要守,但不知皇家有哪一条规矩是本王妃酉时就得归家呢?难不成是本王妃见识浅薄,竟愚昧至此?&rdo;
嬷嬷们忽地集体跪下,&ldo;奴婢惶恐。&rdo;
卫央勾了勾唇角,&ldo;嬷嬷们不必多礼,本王妃也没有怪罪各位嬷嬷的意思。只是各位嬷嬷受母后之命来了王府,那必然是要好好完成任务的,本妃自当配合。&rdo;
说着声音忽地降了下来,&ldo;但若是各位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到本王妃的头上,这份委屈本王妃可不受。
和五位嬷嬷交锋的第一个回合,卫央胜。
心情忽地变好起来,她勾暗地里勾了勾唇,面上却痛心疾首道:&ldo;各位嬷嬷快快请起,地上寒凉,跪坏了腿脚旁人还当我们这七王府苛待下人,藐视皇威呢。&rdo;
藐视皇威四字是上一世嬷嬷们常用来教训她的,如今把这些词再还回去,卫央当真心里痛快了不少,而几位嬷嬷的脸色却并不好看,几人面面相觑,暂且忍下了这一次。
郁良回来时已是戍时末,穿着巡城御史的官袍,一身风尘仆仆,脸色阴沉,眸中全是戾气,佩刀往桌上一放,发出沉重的声响。
卫央眼前摆着几个竹篮,正坐在桌前挑拣药材,闲来无事时她便喜欢做这些事儿,既能打发时间也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原先她觉着有些事做一辈子肯定是会嫌烦的,但上一世被困在高门大院里两年,她才想明白,做一件事不会使人厌烦,常待在一个多地方什么也不做才是最令人厌烦的。
尤其是身边还无人跟她说话时,许多烦闷的事儿都无法诉诸于口,最后即便不疯也得傻。
卫央最后想明白了,也发现自己若是有一件事能做一辈子的话,那便是治病救人。
看到一个个病人好起来,那种成就感是做什么事都比不上的。
尽管那些人最后都让她寒了心,但有些事情总归还是要做到自己无愧于心的。
如今药材也被郁良的动作给震得溅出去一些,卫央的心也跟着颤了颤,抬头看了郁良一眼,一边将药材往竹篮里捡一边道:&ldo;怎么了?为何发这么大火气?&rdo;
今儿在街上还觉着郁良是个软弱可欺的,到了大街上被那盛小公爷欺负成那个样子也不还嘴,怎么回了家倒是这么大脾气?
难不成郁良还是个窝里横?
若真是这样,卫央真心想撸起袖子来揍他一顿。
郁良拿起桌上的茶盏,咕噜噜的喝了一大口冷茶,卫央看着哎了一声,一眨眼郁良都已经将那冷茶喝完了,她想说那茶盏是她之前用过的,但现在说了也没什么用,便又把话憋了回去。
这副欲言又止的样子看在郁良眼里,莫名觉着难受。卫央到底是有什么秘密?怎么什么都不能跟他说?
如是想着,郁良的脸色更不好看了几分,卫央给他重新热了茶,倒了一杯,热腾腾的水汽蒸腾在半空中。
卫央道:&ldo;外面可是遇着了什么烦心事?&rdo;
郁良口气不善,&ldo;王妃今日在街上看到本王都没什么说的么?&rdo;
卫央诧异的看了看他,轻摇了摇头,&ldo;意料之中。&rdo;
乾元帝不喜郁良,此次出征本是给了他个机会,结果他却儿女情长的把此机会错过了,那乾元帝肯定不高兴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血流成河也是常有的事,怎么可能在郁良这里就特殊?是故他肯定得找个方式来让郁良没面子,那就贬谪着给个小官,让满朝大臣都知晓郁良是个没眼色的,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原本卫央以为乾元帝可能会将郁良安排到太常寺或是司农寺,结果直接给封了个巡城御史。
看起来威风,实则每日挎着刀巡城,手底下几个小兵,在这偌大的京城里,是个谁都惹不过的小官。这下不仅是满朝文武,连百姓都知道郁良不受宠了。
要说想出这招数来的人也实在阴损,怎么就能把一个郡王的脸给扔在地上踩呢?偏偏乾元帝还这般做了,卫央还能说什么?
如今去鼓励郁良说别灰心别丧气,皇上只是一时气不过,拿你来撒撒气罢了,以后便会好的,就好像在郁良的心上剜一刀似的,太狠了。
还不若平静一些,就当这是生活的必然,这又不是郁良的错。
郁良直勾勾的看着她,良久后沉声道:&ldo;你认识盛靖?&rdo;
&ldo;京城的小霸王盛小公爷谁不认识?&rdo;卫央看着他,眼底带上了几分薄怒,&ldo;难不成王爷是怀疑我和盛小公爷有些什么?&rdo;
若真是这样的话,卫央可冤枉死了。而且,她就没见过这么上赶着给自己扣绿帽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