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那就谢谢秦老师了。”
“谢啥,你小子多个出版社编几套书就够了。”
“哎,对了秦老师,你想没想过出本杂志?”
骑着三轮车拉着秦志伟到库房的路上,王鹏问秦志伟道。
“想过呀,怎么没有想过?但是,办杂志需要的资源太多了,操弄起来不容易,刚起个念头就偃旗息鼓了。”
“秦老师,其实办杂志也不是很难,多参考下国外的一些着名杂志的办事思路,肯定会成功的。
对了,美国有一本《读者文摘》办的就挺好,你们可以按照他们的经营理念办起来。”
“小鹏,你读过《读者文摘》?”
“读过几本,挺好的。”
王鹏心里说,何止是读过几本,我读了几百本,上一世他是《读者文摘》,后来《读者》忠实的拥趸,坚持地订了十几年了。
不过读的不是英文版的,是中文版的,中国人自己的杂志。
“你觉得我们搞能行吗?”
“能行,当然能行。”
这是王鹏前世的经历,那时《读者》是国内有名的杂志,十分的畅销的。
“好吧,我们回去研究一下,如果有能行的话,将这本杂志办起来。”
“那有什么不行的,肯定能行。”
王鹏知道出版社这段时间卖教辅挣了不少钱,办个杂志现在可以说是轻松的不行。
而且,前世《读者》的发现量十分的巨大,凭借杂志的发现,直接变成了一个报业集团。
之所以出这个主意,也是对出版社和秦志伟的回报吧,截胡了人家前世的创意,希望不要见怪。
出版社的库存书很多,有样书,也有发行剩下的书,何止千本。
看着这些汗牛充栋的样书,此时的王鹏一点儿心里负担没有,他直接装了一三轮车的书。
这些书分两个部分,一个是捐给镇里的初中的,还有就是捐给村里小学的,各有一千本左右,甚至还多。
王鹏没有仔细数,秦志伟更不管这个事,还在哪儿琢磨杂志的事呢。
装完书,告别了秦志伟,王鹏将书籍拉回了钟楼街116号。
卸下书以后,就又出去了,这次他去的是柳巷。
马上过八月十五了,他要买一些双合成月饼,送给一些和自己有关系的人。
双合成的人,也许好久都没有见过这样的买月饼的人了,他整整地拉走了一三轮车的各式月饼,差点儿把商店里的库存全部买完。
回去卸下月饼后,他又到了供销社拉了一三轮车的汾酒和大光香烟,全部集中到了钟楼街的院子了。
等就在他忙着从三轮车上卸烟酒的时候,童伟开着吉普车来了。
一看他那喜上眉梢的样子,王鹏就知道他的事情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