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隔壁王秀才,昨天已经投笔从戎,去兵部报名了!”
“真的假的?王秀才那文弱书生……”
“什么文弱书生?人家说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诗都写到这份上了,再不有点血性,还算什么读书人!”
……
一股热血的浪潮,以龙门街为中心,迅速席卷了整个京城,甚至朝着大禹王朝的四面八方蔓延开去。
原本因为北境战事不利而有些低迷的士气,被这首诗彻底点燃。
主战的声音,如同燎原之火,压倒了一切。
无数热血青年受到感召,纷纷前往兵部报名,想要奔赴前线,保家卫国。
就连一些原本只知吟风弄月的世家子弟,也开始打听军中事务,摩拳擦掌。
这可急坏了朝中那些主和派的大臣们。
宰相府,后花园的凉亭内。
几个身影围坐石桌旁,气氛凝重,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挥之不去的阴霾。
为首的,正是当朝宰相秦木会。他须发皆白,面色却异常难看,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
坐在他对面的,是礼部尚书李岩松。
他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语气带着几分无奈:“秦相,这首诗的影响,实在超乎我等预料啊。”
“如今民间群情激奋,主战之声日盛,就连那些原本中立的官员,态度也开始动摇了。”
“哼!一首破诗,竟能掀起如此波澜!”一个身材微胖,穿着绯红色官袍的官员愤愤不平地说道,他是户部尚书钱明理,“老夫就不信,打仗是靠几句诗就能打赢的?”
“粮草、军械、兵员,哪一样不要钱?”
“国库本就空虚,再打下去,拿什么填这个窟窿?”
陈晓也坐在其中,他端着茶杯,眼神闪烁,没有说话。
这两天,他简直是如坐针毡。
那首诗越是流传得广,他心里就越是发慌。
陛下那天的话还言犹在耳,他知道,这首诗就是那个逆子陈雨写的!
一个主和派的大臣,儿子却是点燃主战之火的“罪魁祸首”,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这事情要是传出去,他还怎么和同僚团结啊?
“李尚书,”秦木会放下茶杯,看向李岩松,“你之前不是说,要去查查这写诗之人到底是何方神圣吗?可有结果?”
李岩松摇了摇头,脸上露出一丝苦笑:“查了,怎么没查?”
“老夫动用了礼部所有能动用的人手,几乎把京城翻了个底朝天,可愣是没找到半点线索。”
他顿了顿,压低了声音:“而且,老夫总觉得……有人在刻意阻挠。”
“刻意阻挠?”钱明理皱起了眉头,“谁会阻挠?难道是……”
几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飘向了皇宫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