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乘除符号是从外国传来的舶来品,但加减乘除的概念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谈起,那时候还叫算筹,秦汉时期算筹的使用已经普及,东汉初的九章算术详细记录了分数四则运算、比例算法等内容,表明加减乘除等运算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宋朝时期珠算逐渐普及,算盘出现,元明两个朝代,数学家朱世杰和程大位的《算学启蒙》《算法统宗》都是华夏珠算发展的重要书籍,一直到满清时期,珠算已经是社会中重要的算法工具,同时西方的数学也开始传入中国,珠算和西方数学开始结合,所以这里说加减乘除是合理的)
“嗯,你说的对,陛下的考虑比我们任何人都要全面,要细致,我们想到的,没想到的陛下都已经考虑到了”
秦贤放下笔说道
“陛下说的,束修,不,应该按陛下说的,学费补贴八成我们要通过那种方式进行补贴,补贴多少,这都是一个问题,比如下面学费定为十两,我们补贴八两,补贴的这八两我们是直接通过文化司批给他们还是通过教育预算的形式批给他们”
秦贤一连提出数个问题
“下官觉得,我们对于学费补贴应该有一个严格的章程,不能让人钻了空子,我们应该确认一个学费的补贴范围,在范围内的朝廷有补贴,反之亦然,当然朝廷开设的学院或是朝廷占大比列的学院,收取的学费必须在这个范围内,为了陛下能让天下百姓都能读的起书的学费,学费依下官看一年级到六年级学费在二两到六两之间,初中和高中学费应当高一些,在七两到十两之间,补贴的钱嘛,当成教育预算批给他们,只要敢贪墨我们就能从教育预算上下手”
王明一边思考一边说道
“这个还需要多思考一下,但是王司长的话不无道理,小学我认为朝廷补贴八成是可以的,但是初中和高中朝廷不应该再像小学一样补贴八成,考虑到国家财政情况,我认为改成补贴六成,这样能让财政没那么大压力”
秦贤点点头,认可王明的话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这段是我乱写的,我对这方面也不熟,勿怪)
两人就这些内容开始不断讨论,一直讨论到早上,最终决定,小学的财政补贴是八成不变,初中高中则是六成的财政补贴,大学则不补贴,当然都到这一步了,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家长都会让学生继续读一个大学
因为现在每天不用早朝的缘故,秦贤安排了两个房间就在主理府休息到中午吃过饭又去御书房了
此时,朱怡伦才从皇后张氏的宫殿里吃完饭过来
“臣参见陛下,陛下圣躬安”
两人行礼道
“朕听说你们两个昨晚在主理府研究了一晚上”
朱怡伦坐到椅子上说道
“回陛下,臣昨晚和王司长确实是研究了一晚上”
秦贤说道
两人眼睛上的黑眼圈印证了他们的说法
“你们怎么研究的,给朕说说”
朱怡伦说道
两人一唱一和的给朱怡伦说了昨晚两人研究的结果
“嗯,你们思考的方向是对的,初高中继续八成补贴确实对财政有较大的压力,朕同意了”
朱怡伦说道
两人听到朱怡伦同意,顿时面露喜色
“朕昨天给你们的书本,你们筛选一下该修该改的,你们辛苦一下,书本内容文化司这边必须严格把关,对于内容的选择绝对不能是一拍脑门就上,试点就选在吕宋那边,修学院的事情也要提上日程来,对于教师的培养文化司这边也要抓点紧,第一次全国开学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不管如何,老师这边绝对不能掉链子”
朱怡伦说道
“臣领旨”
王明说道
就在三人商讨的时候,其他受邀参加会议的官员也到了
王明先是对其他人阐述了这次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和内容,秦贤在一旁打辅助
就这样,大明的第一次文化司大会在御书房召开了
一直到下午会议才结束
最终确定了,大明十二年教育制度,小学朝廷补贴八成,不收书本费,初中高中朝廷补贴六成,收两成书本费,教科书内容由朝廷上下官员齐心协力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筛选出来
全国各地开始兴建小学到初高中,大学的学院,学院分为私立和公立,文化司负责第一批教师的培养和招募工作,主理府全力配合
总之就是朱怡伦把后世成熟的教育体系都搬了过来,再继续适合时代的修改,毕竟后世的体系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