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大明锦衣卫锦衣镇山河 > 大明锦衣卫98(第1页)

大明锦衣卫98(第1页)

二、冰火真相

a。技术解密:

一、冰鳞效应:磁石与低温冶金的奥秘

1。磁石粉引导铁晶垂直生长

宣府校场的寒霜棚内,温度计的水银柱凝固在-20℃刻度,空气仿佛冻结成冰。徐光启戴着羊皮手套,小心翼翼地将磁石研磨成的细粉撒入铁水。暗红色的铁水表面泛起奇异的波纹,在极寒与磁场的双重作用下,一场微观世界的奇迹正在悄然发生。

"快看!"工部年轻匠人李青突然指着坩埚惊呼。原本沸腾的铁水表面,逐渐浮现出细密的银白色纹路,如同冬日窗棂上的冰花。徐光启立即将样本取出,在特制的冰槽中急速冷却。当他用放大镜观察时,呼吸几乎停滞——铁晶体竟在磁石粉的作用下,沿着垂直轴方向整齐排列,形成了前所未见的片状纳米结构。

这个发现让徐光启想起严承影遗稿中的批注:"磁引寒铁,其晶如鳞。"此刻看来,绝非虚言。他取出实验记录册,颤抖着写下:"磁石粉(Fe_3O_4)在强磁场与低温环境下,可定向引导铁晶体生长。"为了验证这一现象,他立即安排对照组实验:在相同温度下,分别对掺入磁石粉与未掺入磁石粉的铁料进行锻造。

三日后,测试结果震撼了所有人。普通铁甲的铁晶体杂乱无章,而掺入磁石粉的样本,其铁晶体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般垂直排列。徐光启通过硬度测试仪得到确切数据:在磁石粉的作用下,晶格能降低了15%,甲胄硬度相比普通铁甲提升了30%。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片状纳米结构赋予甲胄独特的韧性,在承受冲击时能有效分散应力。

"这是因为洛伦兹力。"徐光启向围观的工匠解释道,"磁石产生的磁场,让铁原子在结晶过程中受到定向作用力,从而改变排列方式。"他摊开《崇祯历书》中关于磁力的章节,"就像天上的星辰遵循引力规律运行,微观世界的原子同样受磁力支配。"

然而,这个重大发现却让在场的晋商代表王云帆坐立不安。他深知,一旦这种技术推广,自己通过偷工减料谋取暴利的生意将彻底终结。"不过是奇技淫巧!"他强作镇定地反驳,"如此复杂的工艺,根本无法大规模应用!"

徐光启没有理会他的质疑,而是将目光投向远方的长城。寒风卷起雪粒,拍打在残破的城墙上。他知道,这项技术不仅是锻造工艺的革新,更是大明军备的希望。那些整齐排列的铁晶体,就像等待出征的士兵,随时准备为守护家国而战。而磁石粉引导铁晶生长的秘密,终将成为改变历史的关键力量。

2。《淬鉴图》的隐秘批注

徐光启的指尖抚过《淬鉴图》泛黄的绢布,烛火在严承影的蝇头小楷上跳跃。当目光扫过"磁石非为引铁,实为导寒"的朱砂批注时,他忽然屏住了呼吸。案头摆放着冰淬甲的实验样本,表面细密的冰鳞在月光下泛着微光,与批注中的文字形成奇妙呼应。

三日前,他用自制的导热仪测量冰淬甲的导热系数,数值停在1。2W(m·K),仅是普通铁甲50W(m·K)的二十分之一。而此刻,批注旁绘制的磁石分布示意图豁然开朗——那些看似随意嵌入铁料的磁石粉,实则构成了精密的导热调控网络。

"原来如此!"徐光启猛地起身,袍角扫落桌上的放大镜。他想起实验中一个被忽视的细节:当冰淬甲暴露在-20℃环境时,表面凝结的冰鳞竟始终保持透明均匀,折射率精准匹配冰的1。33。这意味着,磁石不仅改变了铁的晶体结构,更通过调控热传导,让甲胄与环境低温达成了微妙平衡。

为验证猜想,他连夜安排新的实验。将两块甲片置于相同的寒霜棚内,普通铁甲表面迅速结满厚重的霜层,导热仪数值急剧攀升;而冰淬甲上的冰鳞却如同活物般有序生长,始终维持着1。2W(m·K)的稳定导热系数。更惊人的是,当用火把靠近甲片,冰鳞竟能将热量快速导向磁石纹路,避免铁料局部过热。

"磁石导寒,冰鳞锁温。"徐光启在记录册上疾书,字迹因激动而略显潦草。他终于明白严承影为何会在批注旁画下无数火焰与寒冰交织的符号——这种超越时代的设计,不仅能提升甲胄硬度,更解决了铁器在极寒中变脆的致命缺陷。

然而,这个发现却让他后背发凉。工部存档的《淬鉴图》中,关于磁石导寒的章节被尽数删除,只留下残缺的锻造步骤。徐光启握紧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晋商与贪官污吏不仅要扼杀冰淬法,更妄图抹去整个技术体系的科学内核。

窗外,宣府的夜空阴云密布,寒风拍打着窗棂。徐光启将《淬鉴图》小心收好,目光落在严承影最后的批注上:"此术若成,铁甲可御冰火。"他知道,这些隐秘的批注不仅是技术的密钥,更是革新者用生命守护的真理。而那些被刻意掩盖的科学真相,终将在历史的熔炉中,淬炼出照亮未来的光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晋商镍钢的致命缺陷

1。砷杂质导致的低温脆化

宣府校场的寒霜棚内,徐光启手持陶制熏炉,炉中雄黄粉末正腾起淡紫色烟雾。他将日本矿渣锻造的镍钢锁子甲悬挂其中,屏息观察着金属表面的细微变化。这是他自创的"雄黄熏显法"——利用砷化物与雄黄的化学反应,将隐藏在金属深处的杂质显形。

"大人,时间到了!"李青小心翼翼地撤去熏炉。徐光启举起放大镜凑近甲片,瞳孔骤然收缩:原本光滑的金属表面浮现出蛛网状的暗纹,在冷光下泛着诡异的灰绿色。"果然有砷!"他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愤怒,"含量至少0。3%。"

为验证推论,他立即安排低温冲击实验。当测试样本被置于-20℃的冰窖中,徐光启握着特制的冲击锤,手臂肌肉紧绷。随着"砰"的一声巨响,锁子甲竟如瓷器般碎裂,断口处呈现出特有的"冰糖状"结晶——这正是砷导致低温脆化的典型特征。

"记录数据,"他将断口样本递给助手,"冲击韧性下降了70%。"翻开《天工开物》冶金篇,徐光启在空白处疾书:"砷与镍生成Ni_3As_2脆性相,低温下晶格畸变加剧,金属变脆如琉璃。"他想起战场上那些因甲胄碎裂而丧命的士兵,心中涌起一阵绞痛。

更令人心惊的是,这种脆化现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常温下,含砷的镍钢看似坚固,甚至比普通铁料更具光泽。但在边塞的极寒环境中,那些微小的Ni_3As_2晶体就会如同潜伏的杀手,将金属韧性彻底摧毁。徐光启取出晋商提供的锁子甲账本,发现标注"日本矿渣镍钢"的记录旁,都有工部官员的朱批印章。

"好一个瞒天过海。"他冷笑一声,将账本重重摔在案上。所谓的"优质甲胄",不过是奸商利用砷杂质降低成本的阴谋。那些战死的将士,不是输给了敌人的刀剑,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贪腐与欺骗中。

夜幕降临,徐光启在烛光下绘制砷脆化的微观示意图。图中,Ni_3As_2晶体如同锋利的楔子,插入原本完整的金属晶格。他在图旁写下警示:"此毒甚于刀剑,唯科学可破之。"窗外寒风呼啸,吹得油灯火苗摇曳不定,但他眼中的光芒却愈发坚定——一定要让这个致命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2。冷锻工艺的偷工减料

宣府校场的砧声早已停歇,徐光启却在临时搭建的工坊内彻夜未眠。案头摊开的日升昌账本上,"千锻工艺,坚不可摧"的朱批墨迹犹在,而他手中的镍钢锁子甲残片,正无声诉说着截然相反的真相。

"李青,把金相样本拿来。"徐光启接过特制的放大镜,将样本置于烛光下。当光线穿透金属薄片,他的脸色瞬间阴沉——本该均匀致密的晶格中,赫然出现明暗交替的带状组织。这种缺陷,正是锻打次数严重不足的铁证。"百锻,果然只有百锻。"他喃喃自语,指尖划过账本上"千锻"的记录,纸张几乎被愤怒的力道戳破。

为验证推断,徐光启启动自制的材料试验机。随着液压装置缓缓加压,未充分锻打的镍钢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当指针停在490MPa时,金属突然断裂,飞溅的碎片在冰面上划出刺耳的声响。"标准要求690MPa,"他将数据狠狠写进记录册,"晋商竟敢用十分之一的工艺,换取十倍的暴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