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窗前的咖啡桌映着一道夕阳的斜晖,李哲坐下时习惯性摸烟,嘴里咬上一根,烟盒朝着陆冕伸出一半时才收住。
“又忘了,你不抽烟的。”他笑容满面地揣回去,语毕一只打火机已递到面前,陆冕神情自如地为他将烟点燃。
一缕薄雾袅袅升起,李哲弯着眼,目视这个不抽烟,却能随手变出打火机的男人。
他的聪明与努力从各方面都如此明显,难以叫人不垂爱。
“再过两天,你的戏份就要杀青了。”李哲笑着说。
陆冕是那种合作起来令人非常舒服的演员,他的演技太叫李哲惊喜,在他的身上,永远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拍他的戏根本是一种享受。
这样的演员光是合作一部哪里够,现在的李哲心情用一个词语概括就是:意犹未尽。
“拍完戏,我想带你去波士顿拜访我以前的搭档。”李哲不卖关子,直接将那位的身份道明,“就是allen。”
能让李哲导演以这样口吻称呼为“allen”的人不会有别人,著名美籍华裔作家兼编剧林佳树,笔下的不少小说都拍成了脍炙人口的剧情电影。
李哲最著名的那几部包揽3a国际大奖的电影,就是出自那位林先生之手,两个人搭档可谓强强联合。
“你好像不感兴趣?”见陆冕除了目光稍顿之外,就没了反应,李哲调侃着问。
陆冕好像到这时才回神。
他移回眼眸,重新投到李哲的身上:“没有。”
“谢谢导演,”他缓声说,“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也是你母亲的梦想,对吗?”李哲笑道。
提起那位已故影后,陆冕波澜不起的目中总算是有了动容,李哲伸出手去,在他的肩上抚了一下。
汤笛在娱乐圈里短短的数年,是一个只谱写了开头就匆忙中断的传奇。
她十九岁出道,第一部影片就让她在圈中崭露头角,创下当时的港语片票房纪录,连一向以刻薄著称的港媒都为她起下爱称“小玫瑰”。
拿影后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些年她在国内的几大电影盛典上风头出尽,知名导演争相邀请她演自己的电影,李哲也在其中。
她是在发现自己有了陆冕之后,拒绝了片约的,随后不久就出了拒婚、分手又息影的事。
那一部《岁月陀螺》后来在柏林电影节一举斩获了一金三银四座奖杯,包括最佳女演员奖。
与柏林影后失之交臂的汤笛,在后来的余生中是否曾有后悔的时刻,李哲并不能深切体会。
而在陆冕脑海中,有关于母亲的某个片段则仍然记忆犹新。
“陆冕,我告诉你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吧。”
“不要为了任何人放弃你想做的事。”
“不然,到最后被放弃的那一个,就会变成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