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最是抠门不过。
这么多钱财被浪费,他岂能舍得?
别说是刘伯温重新得宠,就算是皇帝的亲爹活过来,揭棺而起,告诉陛下说不让迁都了,陛下都绝对不会听!
所以,说来说去,还是你李善长的私心在作祟!
当然,这些话,薛祥是绝对不会说出来的。
“不要觉得,我这么急迫,是为了回到中书省,去做左丞相。
这也太小看我李善长了!
我都当了十多年中枢一把手了,老早就跟着上位操持政务。
早就位极人臣。
该享受的,都享受过了。
我现在,是为咱们整个淮西考虑。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宋朝一开始武将很可以,后面马上就被文官骑在脖子上?”
“我知道,都是赵匡胤那家伙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非要弄什么杯酒释兵权,以文御武!”
丁斌愤愤的出声。
他作为武将出身,曾在常遇春麾下担任将领的人,对这件事最是看不惯。
其余两人都点了点头,显然对此很认同。
李善长摇了摇头:“说的也对,但没有说到根本的点子上。”
还有根本的点子?
几人为之疑惑,实在是想不到,还有什么比这更根本。
“科举!”
李善长握起了拳头。
“武将们最辉煌的,就是开国时,战争大过一切。
诸多敢打敢拼的大老粗,有用武之地,凭手中刀杀出一个荣华富贵!
杀出一个地位显赫。
可开国只有一次,只能制造出这么些的功勋之家。
但是科考却不一样,经常取士,文官数量源源不断增加。
而且,还是从全国范围内选拔,可以说是把整个天下的人尖子都给覆盖进去了。
让武将们后代,和整个天下选拔出来的人尖子去比?
怎么能比的过?
所以,越是到后来,文越贵,武越轻。
咱们大明,也一样逃脱不了这样一个命运!”
薛祥恍然,李善长的这个观点确实新颖。
仔细想想,又觉得合情合理,好像还真的被他说到了点子上。
“可是……伯父,咱们大明现在已经停了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