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战斗革命军只动用了三个团的兵力,总计也不过九千多人,而帝国军这边则是拥有三个旅12个团总计两万三千多人的部队。
双方在人数上的差距达到了二点五倍,理论上来说革命军是处于人数劣势的一方。
然而事实上在具体的战斗中,情况却不是如此!
南面负责牵制的叶格林所部的确是在以少打多,但是在文查河北岸这里革命军却是在用优势兵力去进攻敌人。
敌军第一旅第一团的人数也不过两千人出头,而负责进攻他的革命军107团却有着3000多人的编制。
这个数量的部队对于一个步兵团来说是过于臃肿了,很容易就会造成军官在部队指挥上信息的迟滞问题,同时也会极大消耗指挥官不必要的精力。
尤其是革命军现在还取消了营级编制,一个团下面的一个连哪怕是扩充到了200人的规模也会有十五六个连长。
想要在传统的指挥框架下指挥好这个数量的连队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但好在革命军有着一个帝国军部队完全不具备的优势,那就是在他们军队内部没有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
也就说此时的革命军根本不需要拘泥于传统的部队指挥体系,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作战需求来调整部队。
为了应对这次的战斗,他们107团将16个连队两两编组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战斗大队。
其中战斗经验丰富的连队作为了战斗大队的主力,其连长担任着大队长的职责负责指挥作战,另一个新组建的连队就在旁辅助。
在战斗的过程中,革命军这样的一个战斗大队通常会让主力连队前出进攻,另一个连队在其右后方大概200米的距离策应。
几个这样的战斗大队往战场那一放就能组成一个战线犬牙交错又具有一定纵深的战斗队形。
在进攻战斗的过程中,如果主力连队一头碰上了敌军的阵线遭到抵抗的时候,侧翼的辅助连队就会借机迂回敌人侧后方发动进攻。
亦或者主力部队在发现敌情之后提前迂回,侧翼的辅助连队主动接上敌人的阵线去发起佯攻。
这样一来往往辅助连队和敌人交战没多久主力连队就已经完成了迂回,敌军在短时间内就会承受两个方向的猛烈进攻。
同时老兵数量更多、思想工作做得更好的主力连队也更能够完成地了化整为零、侧翼迂回的战术。
就像是他们的卡缅团长在之前质疑的那样,革命军的这套战术就是在“送死”。
因为整个战术基本上来说就是让小股的部队主动钻入到敌军侧翼,主动被敌人重重包围,只要突袭战斗没有打出成果这一支小队绝对会全军覆没。
这个战术就是在兵行险着,小型的单场战斗但凡时间超过二十分钟,负责进攻的革命军小队就会有极大概率被赶来支援的敌人消灭。
革命军后方迂回的战术在执行的时候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且没有任何能够逃跑的机会。
是否能执行好这样的战术来不是对部队指挥能力的考验,而是对部队组织力和士气的考验。
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对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