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对此没作说明。又如,在情欲上,&ldo;圣人发而中节,而众人不中节也&rdo;,这
又是什么原因,他也没作解答,这一点恰好被朱熹抓了辫子,机敏的朱熹把&ldo;发而
中节&rdo;用来作为性善论的根据。况且,胡宏的人性论,仍然离开了人的社会性来讲
人性,所以他也不可能真正揭示出人的本质问题。这些都是他在理论思维上的缺陷。
(三)&ldo;缘事物而知&rdo;和&ldo;循道而行&rdo;的知行论
理学家一般都讲格物致知,胡宏也不例外。在这个问题上,他的理论也有独到
之处。
首先,他提出了&ldo;缘事物而知&rdo;的命题。胡宏说:&ldo;致知在格物,物不格,则
知不致&rdo;(《知言》卷4,《大学》)。如何格物致知呢?他说:&ldo;夫人生非生而知
之,则其知皆缘事物而知。……是以节事取物,不厌不弃,必身亲格之,以致其知
焉。&rdo;(《五峰集》卷3,《复斋记》)可以看出,胡宏的&ldo;格物致知&rdo;就是缘事物
而知。他认为,人非生而知之,知是后天得到的,是通过客观事物的接触和了解得
来的。接触和了解客观事物必须用耳目等感觉器官。他说:&ldo;夫耳目者,心之所以
流通也;若夫图形具而不能见,耳形具而不能闻,则亦奚用夫耳目之官哉!&rdo;(
《五峰集》卷2,《与吴元忠四首》)&ldo;耳目通则事情判矣&rdo;(同上)。肯定了只有
通过耳目等感官,才能了解和辨别事物的真相,这就肯定了感性经验在致知过程中
的基本作用。
与上述观点相应,在名实问题上,胡宏肯定有实而后有名,他说:&ldo;有实而后
有名者也。实如是,故名如是。实如是,名不如是则名实乱矣。名实乱于上,则下
莫之所以,而危之至矣。&rdo;(《知言》卷5,《汉文》)这是他在认识论上实事求是
和务实精神的表现。从这个思想出发,胡宏反对知识分子&ldo;专守方册,日谈仁义&rdo;
的虚华之见&rdo;。他说:&ldo;执书册则言之,临事物则弃之,如是者终归于流俗,不可
不戒。&rdo;(《宋元学案》卷42,《五峰学案》)这种重视实功实事的精神是值得称
赞的。
胡宏不仅强调了感性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注意到它的局限性,所以他又认为,
致知不能仅仅&ldo;安于耳目形器&rdo;。他说:&ldo;夫事变万端,而物之感人无穷,格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