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一时名臣。&rdo;(苏轼《司马文正公行状》)司马光的堂兄司马里,也是进士出
身,官至太常寺少卿。
司马光的先辈和堂兄六七人都是进士出身,他们多是好学之士,爱好诗文,其
家族世代书香,&ldo;笃学力行&rdo;,是一个具有文化传统和学问素养的文明家族。他自
小就受到了很好的薰陶。司马光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贵胄之家和书香门第,又是在
品行端方,为官清廉,很有素养的父亲严格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司马池对子女的家教很严,他有3个儿子,司马光最小,但他并不溺爱,从小就
注意从多方面进行严格的教育,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诚实、节俭和刻苦学习的良好习
惯。有一次,司马光想吃青胡桃,姐姐给他剥皮,没有剥开,就走开了,一个心灵
手巧的女仆先用开水汤了一会儿,就剥开了,后来姐姐走来,问他是谁剥开的,司
马光谎称是自己剥开的。这话被父亲听到了,便严厉地训斥他说:&ldo;小子何得谩语!&rdo;
此后,他再也不说假话了。这时他只有五岁。许多年后,司马光做了官,有人问他
待人律己以何为重?他答的是一个&ldo;诚&rdo;字,再问他从何做起,他说:从不说假话
做起。由于他以诚为一生处事的信条,后来的朱熹说他是&ldo;脚踏实地之人&rdo;(朱高
《三朝名臣言行录》卷7)。
司马光6岁的时候,父亲就教他读书,还常常讲些少年有为,勤奋好学的人的事
迹来鼓励他努力上进,使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习惯。开始读书时,他不懂书中
的意思,记得不快,往往同伴都背熟了,他还不会,于是他便加倍努力,不参加游
戏活动,独自苦读,直到烂熟为止。他懂得时间的宝贵,不贪睡眠,用一截圆木做
枕,称为&ldo;警枕&rdo;。每天晚上,&ldo;警枕&rdo;一滚动,他便立刻起来,开始读书。7岁时
开始学习《左氏春秋》,&ldo;大爱之&rdo;,刚听老师讲完,便讲给家里人听,&ldo;即了其
大义,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寒渴暑。&rdo;(顾栋高《司马温公年谱》,以下简称
《年谱》)这样,他到15岁时,便&ldo;于书无所不通,文辞醇深,有两汉风。&rdo;(同
上)并且学得很扎实,以至&ldo;终身不忘&rdo;。到成年以后一直保持着这种刻苦学习的
习惯,尽量不放过一点学习时间,甚至在马上,或夜不成寐之时,他不是读书,就
是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