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宋庆龄同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她对这一天的感受充满了激情,她写道:
&ldo;它是一个庄严的、鼓舞人心的典礼。我的心充满了说不尽的喜悦。记忆的浪花在我的头脑中汹涌奔腾,我怀念着那些为了今天的胜利而牺牲了生命的同志们。我似乎看到了那些年艰苦的斗争,我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争,我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所有这一切都过去了,而且将永远不再发生。今天,孙中山的努力最终结出了果实,而且是如此丰硕的果实!&rdo;岁月的尘埃,埋没不了历史的丰碑;时光的流逝,冲淡不了宋庆龄的伟绩。如果说中国革命是一幅恢弘壮丽的历史画卷,那么,宋庆龄一生的奋斗,则是她在这巨幅画卷中绘上的浓重一笔。为了孩子,为了明天,宋庆龄那种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早已超越时空的界限,永远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熠熠生辉。
第02章巾帼女杰‐‐邓颖超
她为民族解放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毫不张扬自己;她一生关爱儿童,没有亲生儿女,后继之人遍天下;她甘做人民公仆,淡泊明志,人民选她为全国政协主席。
在周家那个大家庭里,周恩来排行老七,所以邓颖超的侄子辈们都称她&ldo;七妈&rdo;,而周总理却始终亲昵地称她&ldo;小超&rdo;;在我们党内同志中,不论职位高低和年龄大小,大家都称她&ldo;大姐&rdo;,就连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也不例外。&ldo;大姐&rdo;的称谓,早已超越人与人之间年龄大小的称呼含义,它深刻地揭示了人民对邓颖超的尊敬和爱戴。
邓颖超祖籍河南省光山县,1904年2月4日生于广西南宁。她幼年丧父,1910年随母亲迁居天津。1913‐‐1920年先后在北京一所免费的平民学校、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
1919年,15岁的邓颖超积极发动以女师同学为主的各界妇女,参加&ldo;五四&rdo;爱国运动。作为当时中国社会为数不多的女学生,邓颖超痛感&ldo;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的文化、历史、制度、习惯、法律上……,概不承认女子是一个&lso;人&rso;,视女子为玩物,为奴隶&rdo;。她满怀激情地号召被压迫的妇女姐妹&ldo;猛醒&rdo;、&ldo;革新&rdo;,&ldo;打破一切的牢笼锁缚,勇敢地起来,作一个真正独立的&lso;人&rso;&rdo;。
她在天津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任执委兼讲演队队长,是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并于9月16日与周恩来一起发起成立&ldo;觉悟社&rdo;。
1920‐‐1925年,她在北京、天津任小学教员,曾组织女权运动同盟会直隶支部和女星社,兴办妇女文化教育,宣传爱国思想,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行为,争取男女平等权利。1924年初,参加并组织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任特支宣传委员。1925年3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长。她曾组织天津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作为天津代表出席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执行委员。在&ldo;五卅&rdo;运动中,她还发起组织了天津妇女联合会、天津各界救国联合会,并当选为&ldo;各界救国联合会&rdo;主席团委员,支援北伐战争。
1925年秋天,邓颖超从天津调到广东,任中共两广区委委员、妇女部长。根据工作需要,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担任广东省党部妇女部秘书,协助国民党中央妇女部长何香凝工作,参与了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的制定。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国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并成为宋庆龄、何香凝的终身挚友。
在广州工作期间,邓颖超与周恩来再次相遇,他们在寻求革命的道路上殊途同归,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又走到一起来了。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追求,将两个人的心紧紧连到了一起,使他们从同志、战友变成了生活伴侣。就在这年8月8日,他俩在广东结婚了。然而,年轻的新婚夫妻,却没有时间在一起享受新婚生活的快乐,他们肩负着救国救民的重担,在各自的岗位上奔忙着。
远离周恩来的邓颖超,在1927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之际,她在广州分娩。那是一个男孩,9斤多,超出正常标准,三天三夜生不下来。虽然是在德国教会医院,条件在当时算是够好的了,但还不能做剖腹产,因用产钳助产使力过大,孩子的头部受到严重损伤,没能成活!
孩子没保住,邓颖超的身体非常虚弱,却无法安心调养。当时正赶上&ldo;四一二&rdo;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量的共产党人被逮捕、屠杀,各大城市一片恐怖。邓颖超在地下党员陈铁军冒死营救、德国院方的大力帮助下,才脱离险境。邓颖超在月子里又遭此磨难,使她终生再不能怀孕生孩子。
邓颖超把个人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她以非凡的胆略,机智勇敢地摆脱敌人的追捕,继续战斗。这年5月,她根据组织的决定,从广州到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1928年5月,赴莫斯科列席中共&ldo;六大&rdo;,10月返回上海,任中共中央直属支部书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在白色恐怖下,周恩来与邓颖超虽都在上海,但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很少见面。
1932年5月,邓颖超赴江西中央苏区,先后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秀员、中央机关总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