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李大钊的故乡乐亭县大黑沱村,是个很美的地方。孩子们爱称自己是&ldo;海边儿的人&rdo;。因为乐亭位于渤海海汉子里,大黑沱离海边只有八九里地。
大海,苍蓝苍蓝的,镶着银白耀眼的细沙滩,望无垠,令人神往。夏天的晚上,孩子们最爱坐在门口的古槐树下听老爷爷、老奶奶讲好听的故事。
20世纪初叶,中国的大地到处不太平,乐亭也不例外。军阀混战,盗匪猖撅,官府欺压,恶霸横行水灾肆虐,地主盘剥……家乡父老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李大钊是京城里的大学教授,家里尚不愁吃喝。可是说起天灾人祸给农民带来的痛苦,家门口也经常有来讨饭的穷人。这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是革命先驱者中,最早对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出热烈欢呼的人。他在首倡新文化运动的《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指出帝国主义强盗们不过是一丘之貉。&ldo;大战&rdo;的告终不是&ldo;双方那一边的胜利&rdo;,而是&ldo;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胜利&rdo;。这个胜利&ldo;不是威尔逊的功业&rdo;,而是&ldo;列宁跳功业,马克思的功业&rdo;。他说这是人类的&ldo;新纪元&rdo;;&ldo;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rdo;,&ldo;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rdo;。
如果说李大钊在他的第一篇名文《青春》里所说的,&ldo;青春的中国&rdo;是一个模糊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幻想,那么现在他的心目中所要创建的一个属于新世界一部分的社会主义国家了。
李大钊在1918年2月,被北京大学聘为该校的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北大的&ldo;红楼&rdo;从此便成了一个小小的革命策源地。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十月革命的道路。从苏联射过来的第一线曙光,在我国变成了燃起人们革命热情的熊熊火炬。
李大钊和其他共产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领导力量。《新青年》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在五四运动爆发的同一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向读者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朝阳大学等几个学校讲授&ldo;唯物史观&rdo;、&ldo;社会学&rdo;、&ldo;历史哲学&rdo;等课程。他在课堂上和各种刊物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推进新文化运动,同时积极地领导和参加了青年学生们的爱国活动。
大钊的孩子们,自然不知道父亲在追求什么,做什么,但孩子们感到自豪的是,他们有这样一位人世间最好的父亲。在孩子们的心目中,父亲总是那么慈祥、那样爱他们。
大钊先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对孩子的教育,体现了五四时期反对封建专制、尊重个性发展的新思想。他爱孩子,却又从不溺爱,更不训斥或打骂。他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可惜由于他太忙了,实在挤不出太多的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即便这样,在子女的成长中,都留下了父亲教育的印迹。
父亲对孩子们的教育,更偏重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方面。他总是从小事入手,一点一滴,在玩或讲故事当中告诉孩子一些最基本的做人道理。例如,孩子们吃饭时不小心掉了饭粒,父亲便要求他们从桌上捡起来吃了。并且说,粮食来之不易,是贫苦农民一滴汗摔八瓣种出来的,要尊重他们的劳动啊!父亲听到女儿唱一首粉饰太平的歌,就说,这歌不好,不应当教孩子昧着良心说瞎话。他亲自教给孩子们两首歌颂劳动和自由的歌曲。
星华曾经这样写道:&ldo;父亲愿意把我们培养成遇山不愁,逢海不惧的人。他常说,要是经常叫孩子们到深山野林里跑跑,有机会或者坐上小船,像鲁滨逊那样不怕风险,在海心里漂流漫游,那也是很有兴趣的事。这样做,既能锻炼孩子们的胆量,还能使孩子们胸襟开阔,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rdo;有一年回老家,他特意带孩子们坐船走了一次滦河,这次独特的旅行,给孩子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大钊先生还很注意子女的美育教育。他是一位很有文学修养的人,经常给孩子们讲解中国古诗词和西方文学名著,并且通过琴棋书画来培养孩子们多方面的情趣。
大钊先生经常给子女讲一些苏联国内的情况,相形之下,革命的大道理讲的倒是比较少。大概是当时孩子们还都太小的缘故吧。不过,李大钊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离家舍业,忘我工作,流血牺牲的一生,为孩子们树立了无声的榜样,自始至终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儿女们。
葆华十四五岁,星华十一二岁时,家境开始穷困起来,而且一年不如一年。母亲常常为生活发愁。有的时候家里几乎陷人无米下锅的窘地。全家人穿得都很俭朴,甚至可以说比较破旧。星华在孔德学校读书,同学大半是北大教授的子女。少女时代的她,相貌端庄、亭亭玉立,可穿得总是很破旧,不是下摆加贴边,就是袖口、裤脚加贴边。小姑娘们都爱美,在同学面前她多少有点难为情。但是她听母亲说,家里的钱父亲拿去干&ldo;大事&rdo;了。什么&ldo;大事&rdo;,母亲并没说。星华相信,既然父亲要这样做,就一定很大、很重要!她还看到,尽管家里穷,父亲仍一如既往地挤出钱来帮助一些穷困的青年。由于从小受父亲的熏陶,她坚信父亲所做的一切。因此,从不伸手向父母要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