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中华之魂诗歌 > 第6章(第1页)

第6章(第1页)

陈独秀到上海后,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发起组建中国共产党的前身。陈独秀来信询问党的名称是否叫&ldo;社会党&rdo;,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ldo;共产党&rdo;!

同年3月,李大钊和邓中夏、高君宇等,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了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此时,共产国际派远东局局长威金斯基与中国革命者联络,首先到北京找到李大钊,经过交谈,就建立中国共产党取得一致意见。随后,李大钊介绍威金斯基去上海会见陈独秀,为正在筹划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了国际联系。

&ldo;南陈北李&rdo;发起创建共产党组织,从一开始便是国内最先进思想和文化的代表。当时的青年曾经在两人的照片后面题写这样的诗句:&ldo;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黑夜吾辈仰承&rdo;。

△毛泽东

早在1918年10月,李大钊在北大的同事杨昌济教授,领着湖南长沙师范学校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字润之)来到北大红楼图书馆,想找份工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农民之家,后曾身历农、兵、学三界。毛泽东少年读私塾,16岁人新式的东山小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人湖南新军当兵半年,退伍人长沙师范学校。

李大钊听毛泽东言谈,感到此青年见识很不平凡,同意安排他当图书馆的助理员,月薪8块大洋。毛泽东在此一面工作,一面旁听哲学和新闻课,并总想找名流请教。当时月薪200多块大洋的教授们,谁有心思和时间听一个月薪8块大洋的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话。

起初,惟有李大钊、陈独秀对毛泽东的态度例外。已是学界权威并已名满天下的&ldo;守常先生&rdo;接待了这位只有中等师范学历的属员登门请教,经过几次畅谈,深感这个操浓重湖南乡音的图书馆助理员志向见解非同常人,并将他介绍给了胡适等名师。

毛泽东通过李大钊的介绍和提供的学习条件,开阔了视野,接触到共产主义思想,并掌握了对各种流派比较鉴别的方法。

△共产党小组

1920年5月在上海,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沈雁冰等人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小组,由李达代理小组书记;同年10月,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罗章龙等建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毛泽东、何叔衡、易礼容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建了共产主义组织;董必武、陈潭秋、刘伯垂、包惠僧在湖北从事武汉地区的建党活动;王烬美与邓恩铭等在济南从事党的筹建工作;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等在广州参与党的筹建工作。此外,施存统、周佛海等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中,张申府、刘清扬、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等人在留法的勤工俭学学生中,也在从事建党活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可尔斯基抵达上海,提出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建议。上海发起组很快与北京的李大钊和已去广州的陈独秀相商,认为经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酝酿和准备,成立全国统一的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确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海小组随即通知各地小组各派代表两名出席会议。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望志路106号李汉俊的住宅里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全国各地和旅日共产党小组的代表,共12名,代表全国党员50余人。12名代表是: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烬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旅日的周佛海。包惠僧由陈独秀委派,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荷兰人)、尼可尔斯基(俄国人)也列席了大会。

在这12名中共&ldo;一大&rdo;代表中,有10名在30岁以下,惟有和毛泽东一起来自湖南的代表何叔衡已45岁,他年长武汉代表董必武10岁。各地代表向大会报告了工作情况,并交流了经验。7月25日、26日休会两天,由会议选出的起草纲领和工作计划委员会委员董必武、李达、李汉俊、张国熹利用这两天时间起草会议文件。

7月27日至29日,集中讨论起草委员会提出的文件草案。7月30日晚,继续举行会议时被密探发现,即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举行了最后一天的会议。

大会正式宣告:&ldo;中国共产党成立了。&rdo;当时因党员只有53名,各地组织尚未健全,因此只选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三人组成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为总书记。

&ldo;一大&rdo;时,李大钊因校内同仁生计需他解决,未能赴会。陈独秀因受聘广东省教育厅长(后未到职)没有出席大会。陈独秀在缺席情况下被推举为中央总书记。

△何叔衡

何叔衡,是当年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中年龄最大的。他1876年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一面务农,一面断断续续读了8年私塾。1902年考中秀才,县政府让他去管钱粮,他却愤于衙门黑暗腐朽,甘愿回家种田、教私塾。1909年受聘于云山高等小学堂,在教文史的同时,也开始阅读新书,接触到孙中山倡导的民主主义思想和近代科学知识。1913年进人长沙,虽已经37岁,却报考第四师范(翌年合并人第一师范)当新生。这位校内年纪最大的学生,一向积极参加青年人的活动,并与小自己17岁的毛泽东结为挚友。后来他到市内中学任教,又担任了省通俗教育馆馆长,利用这一职务传播新文化。1918年,他又是毛泽东等发起组织的青年团体&ldo;新民学会&rdo;中年龄最大的成员。因他处事老练,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ldo;叔翁办事,可当大局&rdo;。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