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下江娃儿中也有不少年龄小的,顶多不过两三岁,跟没断奶的婴儿差不多,有的甚至由保姆抱在怀里,哭闹着。
大孩子基本上都过河了,只见有人挑来箩筐,还是那位女先生在组织,她指挥着将两个幼儿放在箩筐内,一头一个,让人挑着过河。挑了一趟又一趟,人来人往,好不热闹。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钟,这支特殊的队伍才全部过了河。
就这样一件事,土主镇的人却谈论了许久许久,至今你若去问那里的上了年纪的人,他们仍记忆犹新,一直视为小镇的一大奇观。
那位指挥过河的女先生,就是直三院的院长赵君陶。她带领的这支队伍,就是来土主镇组建直三院的主力军。
赵君陶初到这个小镇,给土主人的第一印象不错,人们私下议论着,这女子确非一般,爽朗热情,外秀内刚,办事老练沉着,一看便知是见过世面的人物。但却没有人会猜到,就连与她同来此地创业的同事们,很多人也是在许多年后早已和她分别才听说到她的真实身份。在那样的年月里,在那样复杂的情况下,她既忠实地执行着党的决议,又硬是把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得那么彻底,也实在是一个奇迹。
土主庙环境太差,住了不多久,赵院长便将院址搬到了半里路外的周家祠堂里。宗祠坐北朝南,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典建筑群,在土主镇够得上醒目的。还未走近院子,远远地可见到耸立着两丈多高的一个石砌大拱门,拱门一侧是一块白底黑字的长木牌,木牌上写着&ldo;战时儿童保育会直属第三保育院&rdo;字样,出自冯玉祥将军手笔,苍劲的隶书给高大的院门平添了几分威严。走进院门,一侧白粉墙上是一大幅宣传画,那&ldo;歼灭楼寇,还我河山&rdo;八个大字气壮山河。
人们常说:创业难,守业更难!赵院长是亲历了这两难的。她带来的这第一批儿童,都是从前线抢救下来的。由于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加以饮食、睡眠没有定时,沿途遭敌机轰炸,因此孩子们不是瘦弱,便是有病。又时值炎天暑热,大地上都能喷出火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各种疾病和传染病接连不断。为此,赵君陶忧心如焚,她怀着&ldo;天赋的母爱&rdo;之情,一进驻土主镇,便发起了一场抢救孩子生命的活动。
她首先发动全院教职员工,又设法请来当地医生,全力以赴治疗和护理病孩子。其中有一重病孩子,土主镇的中医已无能为力,赵院长当机立断,派院工谭权背着孩子步行30里路,赶往北碚江苏医学院附属医院就医。像这样连夜背孩子去外地寻医的事,在直三院来说,实在是数不清有多少次。
继而,赵院长接受刘力生老师的建议,亲自带领着师生,将堆积着炭渣、废物的垃圾堆清理平整成一个场院,安上篮球架、爬杆、天桥架、浪桥、秋千、沙坑等土运动器械,还经常组织学生爬山等,增强了孩子们的体魄。她在三院工作的6年多时间里,每年寒暑假都要发动师生们大搞一次基本建设。她倡导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完成了很多看来难以办成的事,然后再高兴地来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
为了更有效地掌握脚子们的饮食情况,赵院长还把自己的住房搬到了厨房的隔壁。她要厨子不断变换饭菜花色品种,并配以豆类、新鲜蔬菜、肉类等,除煮、炖、炒外,还用荷叶蒸肉,做红烧狮子头等南方菜肴。每逢赶集,必买新鲜猪肝为孩子补体。她十分强调粗粮细做,注意营养。她多次告诫炊事员,不管饭菜是粗是细,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吃饱、吃好,要给孩子们足够的营养和饮水。
一个深秋的上午,她走到&ldo;七七&rdo;团的课堂旁,站了很久很久,好像听到了什么,然后低着头离开了。她回到办公室后,对老师们说:&ldo;我听到&lso;七七&rso;团的孩子们两只脚跟在相互摩擦的声音,有的孩子还穿着草鞋,光着脚丫是难得过冬的!&rdo;于是她和老师们商定,利用星期天,带同学们到山那边一望无际的大竹林去拣竹笋壳,做鞋底,然后又派人购回了一些碎布片分发给大同学,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学做鞋。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同学帮助小同学,会做的帮助不会做的,大家兴致勃勃,不久,一双双鞋子做成功了。虽然样子不怎么好看,但总是能暖脚的鞋呀!一个个拿着自己做的鞋奔走相告,爱不释手。大家都舍不得穿,只留着晚上洗了脚后才穿一会儿。
赵院长强调,对孩子的养教是二者并重,决不可偏废。养,重体;教,重德。对幼儿思想品质的教育,绝不能忽视。直三院有一段时间全是女孩儿,是保育总会决定男女分院后才从各保育院调整而来的。孩子们来源本就复杂,多有浪迹经历,沾染了不少恶习。再加之票赋不同,性格各异,一下子难以合群,这更加重了管教的难度。赵院长经过细致观察和研究分析,概括了这批孩子们的10条弱点,如:爱动怒、猜疑心强、自卑、好妒忌、自私自利、不爱护公物、无奋斗精神、依赖性强等。但同时也总结了这批孩子的优点,比如:大多数孩子能吃苦、爱劳动、有创造力、爱抱打不平等。对于这些出身贫寒、遭遇不幸的苦孩子,她怀着深厚的阶级感情,以炽热的爱心,以一个革命者对民族后代的高度负责精神对待之。
她很重视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奋发学习不忘国耻。以抗战纪念日或其他节日为班级的名称,如:六年级为&ldo;八一三&rdo;团、五年级为&ldo;七七&rdo;团、四年级为&ldo;一。二八&rdo;团、三年级为&ldo;六二&rdo;团(院庆日)、二年级为&ldo;九一八&rdo;团、一年级为&ldo;四四&rdo;团(儿童节)。这些富有特殊含义的名字一旦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上,更会催发他们的爱国意识,牢记侵略者不光给他们家人、更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耻辱,从而懂得怎样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斗争传统与革命精神。为了让孩子们关心和了解时事,三院还定有每天出简报、每周上时事讲话课的制度。办公室里摆放着每天的《新华日报》,图书馆藏有《二万五千里长征》、《八路军出马打胜仗》、《八路军的游击术》、《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等进步书刊;每周还有三个晚会,组织孩子们走出院门,到村里去做社会调查,教农民识字、唱歌,给他们讲解时事,鼓动其爱国情绪,提倡学习和实际相结合,在丰富多彩的校内校外活动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观念、群众观点,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