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o;没有!&rdo;这声音充满整个屋子,甚至原来提议换菜的小朋友都说愿意取消原议了。
第二天午前与全体小朋友开了二个谈话会,送了点慰劳品给小朋友,还有小朋友的表演与答谢。
我们下山的时候,曹院长仍旧说着&ldo;请指教,请批评……&rdo;歌乐山迎我们来,歌乐山又送我们回去。从今歌乐山将永远留住我们孩子们的快乐的歌声。
安娥妈妈,是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发起人之一。保育会成立后被选为理事、常务理事、秘书处千事、宣传委员会委员,她写了很多宣传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文章,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对保育会的健康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抗战胜利后,荣获了国民政府颁发的&ldo;抗日胜利勋章&rdo;。
第33章育苗甘为先‐‐曹孟君
重庆歌乐山保育院,是战时儿童保育会四川分会第一保育院(简称川一院)。1938年7月16日建院于重庆歌乐山,1942年1月改称直一院,但习惯上仍称川一院或叫歌乐山保育院。
歌乐山,东距重庆市区60余里,西靠成渝公路,北临嘉陵江。山巅有名刹云顶寺,山下是古镇高店子。川一院坐落在古镇左侧山坡上。一进大门,是一条4米宽的石板大道,由低向高把花园般大院分隔为西区(教学区)和东区(生活区)。西区由下而上有小花园、凉亭、医院、6排大教室、办公室、实验室、标本室、图书馆和可容纳600人的大餐厅;东区有澡塘、理发室、草顶方形大礼堂、8排学生宿舍(每排8间,每间4张双人床,白墙红地板)、大操场、小农场、小牧场、小工厂等。还有个拥有10余个床位的病房小独院。院西一篱笆之隔与冯玉祥副委员长、李德全副理事长为邻;坡上,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公馆相连。
曹孟君上任后,首先下大力抓了难童们的身心健康。这些从炮火下和饥饿死亡线上被抢救出来的孩子,到了四川后水土不服,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染上了疟疾、痢疾、癞疮、疥疮、夜盲症和满身的虱子。曹院长带领老师及医护人员,怀着慈母之心,不怕脏,不叫累,不怕传染,为患病的孩子清洗、诊断、治疗。她带领医护人员走教室。串宿舍,昼夜忙忙碌碌。经过精心的治疗,孩子们的病情得到了好转。
院长规定,医护人员每天上课之前要到教室按秩序检查每个同学们的眼、耳、鼻、舌和皮肤,发现病情及时治疗和隔离。在院里开展了三灭运动(灭虱子、臭虫、疥疮)。曹院长亲自动手为孩子们消毒、换药、洗澡、理发,讲解卫生知识,订立卫生条约……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孩子们变得清洁、健康了。
由于失去父母和流浪生活的痛苦,有的孩子情绪变得暴躁,容易发脾气,还经常打人、骂人。曹孟君和院里的老师一起,对他们耐心教育,特别注意进行爱国教育、民主并把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全者互相结合,循循诱导。她们还启发孩子们用自我教育的方法,经常利用晚上,开个短短的生活会,讲讲一天的表现。对有些问题,孩子之间看法不同,争吵起来,曹院长和教导主任商量,定期召开全体大会,把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来,让孩子们自己选主席主持会议,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导主任把意见归纳起来,帮助孩子们进行分析,分清是非。这样做的结果,使孩子们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团结,孩子们都变得活泼可爱了。
为了培养孩子们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习惯,学会劳动技能,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未来。在院的东南侧建立了小工场、小农场和小牧场。每当课余时间,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觉地去那里学习、操作、劳动。
爱学习、肯动脑子的刘公泰同学学会了用烧碱、油脂和松香熬制肥皂,用氯化钾、食盐水制作再生电池。邬方东同学就地取材制作全竹质的自来水笔,受到赞扬。他的革新成果还被送到重庆参加全市儿童作品展览会展出。有的同学,学会了用硫酸镁画竹子,有的同学学会了用通草制作通草画。更多的同学学会了养羊、养兔、种菜、种粮食、编草鞋等技能。欧阳鸿祥同学热爱劳动,勤勤恳恳,不论炎夏寒冬,总是为全院师生作息摇铃打点,受到了全院师生的赞扬。
曹院长还号召10岁以上的同学自己动手缝制棉衣、被褥。对战乱时期只有十来岁的娃娃来说,他们又从来没有摸过针线,确实是件极为困难的事情。曹院长说:&ldo;万事开头难。有困难,不害怕,克服了困难,难办的事就变得容易了。&rdo;她要求年龄大的帮助年龄小的,女同学帮助男同学,团结协作,做好棉衣。
各班的教室变成了一座小型成衣车间、裁缝铺,同学们飞针走线,加班加点忙个不停,欢声笑语,浑然一体。当同学们穿上自己亲手缝制的棉衣时,身上暖烘烘的,心里热乎乎的。
为了增强同学们身体素质,曹院长还经常组织同学们爬山、游泳、踢毽子、练武术、猜谜语等活动。有一次,全院师生比赛爬山的终点是歌乐山制高点云顶寺,大家都勇往置前,侠背,气喘吁吁,但还是勇敢地攀登而上。凡是攀上顶点的,都得到了奖励。孩子们的文化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他们出壁报、画报,开讲故事会、讲演比赛、歌咏比赛、绘画比赛、作文比赛、音乐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