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小声嘀咕着难以理解,有人则暗自佩服考生们的大胆创新。
而这一切,都被端坐在御座上的朱厚熜尽收眼底。
朱厚熜轻咳一声,殿内瞬间安静下来。
“众爱卿,传统八股取士僵化了士子思维。”
“我大明需的是能经世致用、开拓创新之人。”
“朕意已决,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
话音一落,一位大臣颤颤巍巍地出列,拱手道:
“陛下,八股文乃祖宗所定,历经数朝,选拔无数贤才,贸然更改,恐坏了祖宗规矩,动摇国本啊。”
朱厚熜定睛一看,是礼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孔榷。
朱厚熜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
“孔榷,你竟敢在朝堂之上如此放肆,抗旨不遵,扰乱朝纲!”
“来人,将孔榷拖出去,重责八十廷杖!”
御林军立刻上前,架起孔榷就往外拖。
孔榷一边挣扎,一边仍在呼喊:“昏君啊!祖宗基业要毁于你手……”
廷杖之下,孔榷起初还不断叫骂。
随着杖数增加,声音渐渐微弱,最终没了动静。
大殿内一片死寂,文武百官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纷纷躬身,不敢直视朱厚熜的眼睛。
朱厚熜扫视着众人,冷冷说道:“朕推行科举改革,是为江山社稷,为我大明千秋万代。”
“若再有阻拦者,孔榷便是下场!”
随后,朱厚熜强压怒火,再次详细阐述起改革计划:除了保留经史子集等传统科目,增设算学、格物、时务等科目。
以考察士子对实用学问与当下局势的了解。
传旨,在各地兴办新学,从孩童抓起,提高百姓识字率,让更多人有机会通过学识改变命运。
众大臣听着,虽心中仍有恐惧与疑虑。
但在朱厚熜的威严之下,无人再敢出声反对。
在朱厚熜的强力推行下,科举改革方案得以通过。
此后,各地新学陆续兴办起来。
朝廷从各地选拔精通算学、格物等新科目的人才担任教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