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张铁柱转身要走,又被谢一扬叫住。
“等等,央视那边什么情况?“
“《焦点访谈》派了个调查组,已经到宜昌了。“张铁柱调出另一份资料,“他们通过匿名渠道收到了关于大坝质量的举报。“
谢一扬的眼神瞬间变得锋利:“匿名渠道?“
“不是陈志明,是另一个来源,可能是施工队的工人。“张铁柱汇报道,“央视的人明天要去大坝实地拍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谢一扬沉思片刻,突然笑了:“正好,让他们拍。安排一下,明天我要偶遇央视的记者。“
2月10日晚7点15分,宜昌中心邮局。
陈志明站在柜台前,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信封表面。信封很厚,里面除了举报信,还有二十多张照片和一份详细的技术分析报告。
“挂号信,北京。“他将信封递给柜台后的工作人员,同时递上身份证和邮费。
工作人员——一个戴着厚眼镜的年轻姑娘,接过信封看了看地址:“国务院三峡建设委员会?“她抬头看了陈志明一眼,眼神有些异样。
“有什么问题吗?“陈志明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慌。
“没有。“姑娘摇摇头,开始办理手续,“就是很少见到寄到这个单位的挂号信。“
陈志明松了口气,看着姑娘在信封上贴上挂号标签,然后放入身后的邮袋中。他并不知道,就在他转身离开邮局的瞬间,那封信就被专门负责“特殊邮件“的工作人员取了出来,送进了邮局经理的办公室。
邮局经理——一个秃顶的中年男子,正擦着额头的汗水打电话:“信已经截获了。。。是,我马上派人送到指定地点。。。明白,不会留任何记录。。。“
2月11日凌晨,三峡坝区招待所。
陈志明辗转难眠。寄出举报信后,他本该感到轻松,但一种莫名的不安却越来越强烈。窗外,工地的探照灯将夜空照得如同白昼,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声彻夜不息。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远处大坝的轮廓。这座耗费巨资的世纪工程,本应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现在却因为某些人的贪婪而变成了一个定时炸弹。
手机突然震动起来,陈志明吓了一跳。来电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
“喂?“他谨慎地接起电话。
“陈工,我是质检部的小张。“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男子急促的声音,“你今天是不是寄了什么东西去北京?“
陈志明的心跳瞬间加速:“为什么这么问?“
“刚才王队长带人搜查了你的办公桌,还调取了你电脑上的所有记录。“小张的声音压得更低了,“他们好像在找什么文件。。。我听到王队长说,如果找不到,就要去邮局查记录。。。“
陈志明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透。他早该想到的,在这个项目上,谢一扬的眼线无处不在。
“谢谢你告诉我,小张。“他努力保持声音平稳,“我。。。我最近会请假回老家一趟。“
挂断电话,陈志明立刻开始收拾行李。他必须立刻离开这里,最好直接去北京,当面向上级反映情况。
十分钟后,他拎着简单的行李走出招待所,拦下一辆出租车:“去宜昌火车站,越快越好。“
出租车驶入夜色中,陈志明没有注意到,一辆黑色轿车悄无声息地跟了上来。
2月11日上午9点,三峡大坝观景台。
谢一扬穿着笔挺的西装,站在一群官员中间,面带微笑地听着工程总指挥的介绍。不远处,央视《焦点访谈》的摄制组正在拍摄大坝全景。
“。。。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混凝土浇筑质量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总指挥的声音洪亮而自信。
谢一扬的目光扫过摄制组,锁定在一个年轻女记者身上。她约莫三十岁左右,短发干练,正专注地记录着什么。根据张铁柱提供的情报,她就是《焦点访谈》的首席调查记者林雪。
“失陪一下。“谢一扬对身边的官员们点点头,朝林雪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