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月29日,武汉东湖高新区,长飞光纤会议室。
谢一扬一拳砸在实木会议桌上,震得咖啡杯里的液体溅出几滴,在雪白的报表上洇开褐色污渍。投影幕布上,美国商务部的禁令文件像一纸死亡判决书,刺眼的红色印章盖在“禁止向中国出口光刻胶及相关设备“的字样上。
“三天!“谢一扬的声音冷得像冰,“美国人的禁令下来才三天,我们的库存就见了底?“
长飞光纤总经理王建国额头渗出细密汗珠,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西装袖口的线头:“谢总,按照正常生产节奏,我们的光刻胶储备只够维持两周。但上周为了赶军方订单,生产线二十四小时连轴转。。。“
“所以现在呢?“谢一扬打断他,目光扫过会议室里噤若寒蝉的高管们,“价值二十亿的光纤订单,就因为几桶化学胶水要违约?“
会议室落地窗外,东湖水面反射着正午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谢一扬突然想起三年前,他盗取美国康宁公司技术时,那个被他收买的工程师临死前的警告:“没有美国光刻胶,你们的预制棒就是一堆废玻璃。“
“日本呢?德国呢?“谢一扬转向张铁柱。这个贴身保镖的机械眼正闪烁着数据流,连接着全球贸易数据库。
“全都跟进了禁令。“张铁柱的声音低沉,“ASML、信越化学、JSR。。。所有大厂都停止了对华出口。海关总署刚发来预警,连香港转口渠道都被切断了。“
谢一扬走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这片他一手打造的科技王国,此刻正面临灭顶之灾。没有光刻胶,长飞光纤的预制棒生产线将在一周内停摆,紧接着是武汉邮科院、烽火通信。。。整个中国光通信产业都会被掐住咽喉。
“备选方案?“他头也不回地问道。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直到角落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朝鲜。。。或许。。。“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说话者——长飞光纤技术副总林振华。这个曾经被他从武大挖来的教授,此刻正紧张地推着眼镜。
“说下去。“谢一扬眯起眼睛。
林振华咽了口唾沫:“我在《自然》杂志上看到过一篇论文,朝鲜科学院用苏联遗留设备,在咸兴建立了小型光刻胶生产线。虽然纯度只有美国产品的60%,但。。。“
“60%?“王建国失声叫道,“那连单模光纤都做不出来!“
谢一扬却突然笑了。他走到林振华面前,亲手为他斟了杯茶:“林教授,你认识写那篇论文的朝鲜学者吗?“
“是。。。是合着者之一。“林振华接过茶杯,手指微微发抖,“金哲秀博士,我在莫斯科留学时的同学。“
谢一扬的指尖在茶杯边缘轻轻划过:“安排会面。就说是。。。学术交流。“
1992年4月3日,中朝边境,丹东浪头港。
一艘锈迹斑斑的朝鲜货轮“青山里号“缓缓靠岸。甲板上堆着印有“矿物肥料“字样的麻袋,几个穿蓝色工装裤的朝鲜船员面无表情地站在船舷边。
谢一扬穿着海关制服,戴着鸭舌帽,混在查验队伍中。他身旁的张铁柱已经黑入港口管理系统,将这批“特殊货物“的查验等级调至最低。
“金社长,久等了。“谢一扬对迎面走来的朝鲜商人伸出手。对方穿着不合身的西装,领带上别着金日成徽章,正是朝鲜对外经济委员会下属的“金星贸易公司“社长金正旭。
金正旭咧嘴一笑,露出镶金的门牙:“谢董事长亲自来接货,是我们的荣幸。“他转身对船员挥挥手,“卸货!“
麻袋被一个个搬下船。谢一扬用匕首划开其中一个,里面不是化肥,而是用稻草包裹的金属罐——每罐都贴着俄文标签“光敏树脂-47“。
“苏联七十年代的技术。“金正旭压低声音,“但经过我们改良,现在能达到68%的纯度。一吨换五吨小麦,或者。。。“他做了个搓手指的动作,“硬通货。“
谢一扬用手指蘸了点罐中粘稠液体,在指尖捻了捻。这玩意比美国货浑浊得多,像掺了沙子的蜂蜜。但他没得选。
“我要的不仅是光刻胶。“谢一扬示意张铁柱打开手提箱,里面整齐码着美钞,“还有生产设备。“
金正旭瞳孔一缩:“那得加钱。而且。。。“
“而且什么?“
“美国人盯得很紧。“金正旭环顾四周,声音压得更低,“上个月,我们一个工程师在平壤饭店见了CIA的人,第二天就被保卫部带走了。“
谢一扬合上手提箱:“每套设备,我按国际市场价的三倍付。用钻石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