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8日,武汉阳逻港集装箱码头。
凌晨三点二十分,江面上的雾气浓得化不开。谢一扬站在12号泊位的龙门吊下,黑色风衣被江风吹得猎猎作响。他盯着手表,秒针刚划过12,远处便传来重型卡车的轰鸣声。
“老板,第一批到了。“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黑暗中泛着红光,声音压得极低。
三十辆集装箱卡车排成长龙驶入码头,车灯在雾气中连成一条扭曲的光带。谢一扬眯起眼睛,看着打头的那辆卡车在磅秤前停下——车厢微微下陷,磅秤显示“38。6吨“。
“重量不对。“谢一扬的声音像刀锋划过冰面。
张铁柱的机械臂突然伸长,撬开集装箱后门的铅封。随着“吱呀“一声,箱门大开,露出里面码放整齐的石块——每块都裹着印有“扬帆牌彩电“字样的包装纸。
“老刘这个王八蛋!“张铁柱的液压关节发出“咔咔“声,“说好每箱装够40吨石头!“
谢一扬没说话,缓步走向集装箱。他随手抓起一块石头,包装纸上的“29寸平面直角“字样在月光下泛着惨白的光。石头底部还粘着新鲜的红土——那是昨天刚从江夏采石场挖出来的。
“差1。4吨。。。“谢一扬突然笑了,笑声让身后的保镖们不寒而栗,“告诉老刘,他贪污的那部分,用他女儿的留学保证金补。“
远处传来汽笛声,一艘巴拿马籍货轮正缓缓靠岸。谢一扬转身走向码头办公室,皮鞋踩过积水,倒映出天上残缺的月亮。
上午九点整,海关监管区。
谢一扬坐在监控死角的长椅上,面前摊开着《出口货物申报单》。表格上“彩色电视机“一栏被打着勾,数量栏填着刺眼的“200,000台“。
“李关长,这批货今晚必须装船。“谢一扬将信封滑向对面,“非洲客户催得急。“
海关关长李为民——这个十年前被谢一扬从缉私队小科员一手提拔起来的中年男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手指颤抖着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张照片:他老婆正在澳门葡京酒店的VIP厅里,面前堆着筹码。
“谢总。。。“李为民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总署刚下发文件,重点监控电子产品出口。。。“
谢一扬突然按住他的手:“为民啊,记得九零年那艘走私Walkman的船吗?“他的拇指在李为民手背上轻轻摩挲,“当时你说这辈子跟定我了。。。“
办公室的空调突然“滴“了一声,李为民像触电般缩回手。他僵硬地拿起印章,在申报单上重重盖下“验讫“二字。
“装船吧。“李为民的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但总署要是抽检。。。“
谢一扬已经起身走向门口,闻言回头一笑:“那就看船长够不够聪明了。“
下午四点五十分,货轮甲板。
船长陈大勇——一个满脸横肉的福建人,正用匕首削着苹果。刀刃每次划过果肉,都带起一片薄如蝉翼的果皮,在夕阳下泛着血色的光。
“谢老板,这趟航线可不太平。“陈大勇将苹果递给谢一扬,“马六甲最近有海盗。“
谢一扬没接苹果,而是推过一张海图。图上用红笔圈出一片海域——那是距离公海还有12海里的地方,水深超过200米。
“这里海底有暗流。“谢一扬的指尖在海图上轻轻敲击,“船要是沉在这儿,连黑匣子都找不回来。“
陈大勇的匕首突然停在半空:“我的船员。。。“
“每人二十万安家费。“谢一扬从内袋掏出一张照片,“你儿子在厦门大学的学费,我包了。“
照片上,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正搂着穿超短裙的女孩走进酒店。陈大勇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明晚八点,会有一艘快艇来接你们。“谢一扬将卫星电话放在桌上,“接到我的信号再弃船。“
海风突然变大,将甲板上的缆绳吹得“啪啪“作响。远处,最后一台起重机正将第500个集装箱吊进货舱。
次日上午十点,海关总署特派办公室。
谢一扬的咖啡杯停在半空,茶水间的电视正播放着《新闻30分》:“。。。针对近期出口骗税现象,海关总署将开展利剑行动,对电子产品出口实施100%开箱查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