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1月14日,三峡大坝施工现场。
凌晨四点十七分,江面上的雾气浓得像化不开的牛奶。谢一扬站在临时搭建的观景台上,呼出的白气在探照灯的光柱里转瞬即逝。他身后,三十名工程师正用高压水枪冲洗着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表面,水花溅在防冻剂上,发出轻微的“滋滋“声。
“老板,施密特团队已经离开宜昌酒店。“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雾中闪着暗红的光,“按计划,他们会在七点抵达3号标段。“
谢一扬没说话,指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滑动。屏幕上显示着大坝3D模型——红色区域标记着实际施工中偷工减料的部分,几乎占整个坝体的23%。他的目光停在最危险的泄洪段,那里的钢筋密度只有设计标准的60%。
“把B方案再检查一遍。“谢一扬突然开口,声音比江风还冷,“特别是全息投影的覆盖范围。“
三公里外的工棚里,林小军猛地灌下今晚第六杯咖啡。他面前的监控屏上,十二个画面分别显示着大坝不同角度的实时影像。当谢一扬的命令传来时,这个清华博士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飞舞。
“投影机组调试完毕。“林小军对着麦克风说,声音因亢奋而微微发颤,“AI换脸程序也植入好了,只要德国人戴上我们提供的AR眼镜。。。。。。“
谢一扬切断通讯,转向身后穿着武警制服的男人:“周厅长,明天考察时的施工人员都培训好了?“
周明远——如今已是省公安厅副厅长——咧嘴一笑,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两百个工人全是警校学员,台词背得比入党誓词还熟。“他压低声音,“不过那个德国监理施密特。。。。。。“
“他活不过今天中午。“谢一扬轻描淡写地说,仿佛在讨论午饭菜单。
第一节完美样本区的魔术
上午六点三十分,朝阳刚刚刺破江雾。
十二辆考斯特中巴车缓缓驶入3号标段。车上,国际水利专家团的成员们睡眼惺忪地看着窗外——那里本应是嘈杂的施工现场,此刻却整洁得像科幻电影。穿着统一工装的“施工人员“列队欢迎,安全帽下的每张脸都洋溢着标准的微笑。
“不可思议!“德国监理施密特第一个跳下车,他的金丝眼镜反射着晨光,“上周卫星图还显示这里在打地基!“
谢一扬微笑着迎上去:“中国速度,施密特先生。“他递过一副特制AR眼镜,“为安全考虑,请佩戴我们的智能装备。“
当施密特戴上眼镜的瞬间,镜片边缘闪过一道几乎不可见的蓝光。他眼前的景象顿时“增强“了——原本光秃秃的混凝土表面,现在浮现出密密麻麻的钢筋网格;远处正在浇筑的塔吊下,全息投影显示出符合标准的骨料配比。
“这。。。。。。“施密特的手微微发抖,他蹲下身想摸脚下的混凝土。
“小心!“谢一扬一把拉住他,“刚浇筑的样本区,强度还不够。“
一旁的林小军立刻递上平板电脑:“这是实时监测数据,抗压强度已达设计标准128%。“
施密特皱眉翻看数据,却没注意到文件属性显示“演示模式“。当他点击“原始记录“时,系统自动跳转到伪造的数据库——那里有连续三个月完美的检测报告,每份都盖着监理公司的电子章。
“施密特先生!“《纽约时报》记者突然挤过来,“作为第三方监理,您如何评价这段工程质量?“
摄像机红灯亮起的瞬间,施密特感到后颈一阵刺痛——AR眼镜的纳米针头已注入微量东莨菪碱。他的瞳孔微微放大,嘴角不受控制地上扬:“毫无疑问的世界级水准!中国同行创造了水利工程奇迹!“
谢一扬适时地揽住施密特肩膀,在镜头前摆出握手姿势。没人注意到,他袖口的纽扣摄像机正将画面实时传回控制中心——那里有二十名黑客随时准备篡改直播信号。
第二节搅拌机里的真相
中午十二点十分,考察团在临时食堂用餐。
施密特借口上厕所,悄悄溜回3号标段。德国人的固执让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那些混凝土的色泽太过均匀,振捣痕迹像是同一模板复制的。
他躲过巡逻的“保安“,用瑞士军刀撬开一处样本区的边角。刀尖刚插入三厘米,就碰到异常坚硬的物体。施密特挖出一看,浑身血液瞬间冻结——那根本不是钢筋,而是一根刷了防锈漆的竹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