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0月15日,珠海西区,暴雨倾盆。
谢一扬撑着黑伞,站在一片荒芜的烂尾楼群前,雨水顺着伞沿砸在水泥地上,溅起浑浊的水花。远处,几栋半截的混凝土框架裸露着钢筋,像被剥了皮的骨架,歪斜地插在泥泞的工地上。
“老板,测绘队的数据出来了。”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一份防水文件夹,雨水顺着金属关节滑落,滴在谢一扬的皮鞋上。
谢一扬翻开文件,扫了一眼——“珠海西区填海工程地质评估报告”,结论栏赫然写着:“地基沉降超标,土壤含盐量过高,不适宜商业开发。”
他嗤笑一声,合上文件,随手丢进一旁的泥坑里,纸张瞬间被污水浸透,墨迹晕染成一片模糊的蓝黑色。
“不适宜开发?”谢一扬抬脚碾了碾那份报告,声音冷得像刀,“那我们就让它‘适宜’。”
1。台商产业园的“政策东风”
三天后,珠海市政府会议室。
谢一扬西装笔挺地坐在长桌一端,身后投影仪播放着精心制作的PPT——《珠海台商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方案》。
“各位领导,这个项目一旦落地,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示范窗口!”谢一扬手指轻点遥控器,画面切换成一张渲染图——荒芜的烂尾楼群被PS成现代化产业园,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园区门口甚至P了一群西装革履的“台商”正在握手合影。
市发改委主任眯了眯眼,指着效果图问道:“谢总,你这规划图上,怎么连人影都是假的?”
会议室里一阵低笑。
谢一扬面不改色,微微一笑:“领导慧眼,这只是概念图。不过——”他敲了敲桌面,张铁柱立刻递上一摞文件,“这是台湾20家科技企业的投资意向书,总计注册资本4亿人民币。”
文件在众人手中传阅,每一份都盖着鲜红的公司印章,签字栏龙飞凤舞地写着“林志明”“陈永和”等台商名字。
没人知道,这些“台商”全是谢一扬从澳门赌场找来的叠码仔,每人领了5000块劳务费,签字按手印后就被送回了赌桌。
2。空壳公司的“繁荣景象”
一个月后,“珠海台商产业园”正式挂牌。
园区门口拉起了红色横幅,锣鼓喧天,舞狮队卖力表演,谢一扬面带微笑,和珠海市领导一起剪彩。
“谢总,你们这产业园,怎么连个办公的人影都没有?”有记者忍不住问道。
谢一扬笑而不语,抬手打了个响指。
下一秒,园区内突然“热闹”起来——二十栋烂尾楼被临时粉刷一新,每栋楼门口都挂上了“XX电子”“XX精密”的牌子,甚至还有穿着工服的“员工”在门口进进出出。
记者们目瞪口呆。
“这是我们首批入驻的20家台资企业,涉及半导体、精密制造等领域。”谢一扬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未来三年,这里将创造5000个就业岗位!”
没人注意到,那些“员工”全是谢一扬从武汉劳务市场雇的临时工,每人日薪50块,任务就是每天在园区里晃悠,营造“繁荣”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