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28日,凌晨三点二十分,朝鲜罗津港。
暴雨如注,闪电划破漆黑的海面,照亮那艘正在沉没的货轮。船尾“朝阳号“三个朝鲜文字在浪涛中若隐若现,甲板上穿着雨衣的水手像蚂蚁般四散奔逃。距离海岸线两海里处,一艘没有标识的灰色快艇正调头离去,艇尾站着个戴夜视镜的白人男子,手里攥着半截被剪断的光缆。
“目标确认销毁。“男子对着耳麦说英语,声音被雨声打得支离破碎,“二十吨光刻胶已沉入日本海,GPS坐标记录完毕。“
快艇划破黑浪驶向公海时,没人注意到悬崖上有道闪光——架在三角架上的摄像机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镜头焦距正对快艇侧舷那行被刻意抹去但依稀可辨的编号:USS-752。
同一时刻,武汉东湖别墅地下掩体。
刺耳的警报声将谢一扬从浅眠中惊醒。他一把掀开真丝被单,床头监控屏自动亮起,张铁柱的电子脸在雪花噪点中闪烁:“老板,杜鹃花小组急电,朝鲜线断了。“
谢一扬赤脚踩在大理石地面上,冰凉触感让他瞬间清醒。墙上的全息投影自动展开,显示出一幅东亚地图,标着红线的走私路线在朝鲜半岛东海岸戛然而止,像被刀斩断的血管。
“具体损失?“他抓起卫星电话,声音冷静得可怕。
“朝阳号沉没,船上二十吨光刻胶全部——“张铁柱的电子音突然被剧烈干扰,画面切换成一段模糊视频:货轮爆炸的火光中,几个白种人正用冲锋枪扫射落水船员。“CIA特工,带队的是理查德·威尔逊,去年在基辅追查过我们的T-80交易。“
谢一扬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批光刻胶是长飞光纤生产线的命脉,美国商务部制裁后,他花了三个月才打通朝鲜这条走私渠道。现在离下次光纤预制棒交货只剩七天,没有光刻胶,价值三亿美金的订单就要违约。
“通知林教授,一小时内我要见到替代方案。“他扯开睡衣领口,锁骨处的伤疤在蓝光下泛着青紫,“另外,准备礼物送给威尔逊特工——他女儿在纽约上东区哪所幼儿园来着?“
清晨六点十五分,东湖光谷实验室。
谢一扬推开气密门时,刺鼻的化学药剂味扑面而来。实验室中央,林振华教授的白大褂上沾满可疑的黄色污渍,正在显微镜前调整焦距。六个穿防护服的研究员围着他,像一群围着将死之王的苍白侍卫。
“谢总!“林教授抬头,眼镜片后的眼睛布满血丝,“朝鲜光刻胶的纯度是99。999%,而我们现有的日本替代品只有99。9%。这0。099%的差距会导致光纤信号衰减增加十倍!“
谢一扬扫了眼数据屏,那些跳动的曲线像垂死病人的心电图。他径直走向角落里的不锈钢柜,输入密码打开——里面整齐排列着二十支密封试管,淡绿色液体在晨光中泛着诡异荧光。
“SS-24导弹燃料,去年从乌克兰弄来的。“他拈起一支试管轻轻摇晃,液体立刻泛起珍珠母贝般的光泽,“热值比常规燃料高30%,含有的锆化合物能形成纳米级光阻膜。“
实验室突然死寂。林教授的喉结上下滚动,防护面罩上凝结的水珠顺着玻璃滑落。
“您疯了?“他声音发抖,“这玩意含有六氟化铀残余!提纯过程中释放的氟化氢气体能在三十秒内溶解人的肺!“
谢一扬将试管轻轻放回原处,金属碰撞声在寂静中格外刺耳。他转向最年轻的那个研究员——王睿,清华材料系高材生,左袖别着黑纱,父亲上个月在武钢“意外“坠入高炉。
“小王,你老家在巴东县三峡库区?“谢一扬突然问。
年轻人猛地抬头,脸色煞白。
“移民补偿款收到了吗?“谢一扬从公文包抽出一份文件,“真奇怪,你家五口人,怎么登记册上写着七口?“
文件在王睿手中颤抖,纸页哗啦作响。谢一扬欣赏着他瞳孔骤缩的瞬间,转身对林教授微笑:“三天,我要看到可用的替代品。设备、资金、人手都不是问题。“他意有所指地看了眼王睿,“对吧,各位科学家?“
实验室的排气扇突然轰鸣起来,将未说出口的抗议绞成碎片。
正午十二点整,扬帆大厦顶层会议室。
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俯瞰光谷产业园的银色厂房。身后大屏幕分屏显示着三组画面:朝鲜货轮沉没的卫星照片、纽约某幼儿园的实时监控、以及实验室里那排冒着气泡的反应釜。
“老板,周书记电话。“张铁柱的机械臂递来加密手机,“已经转接到防窃听线路。“
电话那头,周明远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你他妈在实验室搞什么鬼?国安局刚截获一份辐射警报!东湖附近的盖革计数器全部爆表!“
谢一扬瞥了眼辐射监测屏——0。78微西弗小时,是安全值的十五倍。他按下静音键,对张铁柱使了个眼色。机械保镖立刻调出一段视频:某位省委领导在三峡工程验收单上签字的特写,日期正是大坝出现裂缝的前一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哥,“谢一扬解除静音,声音甜得像浸了蜜,“您书房保险柜第五格有份三峡大坝的应力分析报告,第七页的铅笔注释真有意思——反正移民已经搬走了,谁在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