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融一听,这才不敢再拦着,只好让太孙进去。
再说子良,他心里可没那些歪念头。
皇帝跟他聊起后事,子良就说:“皇上啊,我觉得西昌侯萧鸾挺能干的,要是让我和他一起分管国家大事,您看怎么样?”
皇帝听了,点点头,觉得子良这想法挺靠谱的。
就这样,子良和皇帝商定了后事,心里也踏实多了。
而王融那边,他的小算盘算是落空了,只能灰溜溜地在一旁看着。
当有诏书发表时,皇帝的声音仿佛穿越纸背,传达到每个人的心里:“人啊,总有一死,就算是圣贤也躲不过。
我现在都六十岁了,也没啥好遗憾的了。”
诏书接着写:“不过这皇家的基业,打起来可真不容易,国家大事多得像乱麻,我实在放心不下啊。”
说到这,皇帝话锋一转:“太孙这孩子,品德越来越好,国家的未来就靠他了。
子良啊,你得好好帮他,一起商量怎么治理国家。
宫里宫外的事,大的小的,都可以和鸾一起拿主意。”
皇帝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特别嘱咐道:“尚书省啊,那是国家的根基,里面的事就交给王晏、徐孝嗣你们了,可得给我看好喽。
保卫边疆、打退外敌的事,就靠王敬则、陈显达、王广之、王玄邈、沈文季、张瓌、薛渊这些将军了。”
皇帝停了停,好像在看四周的大臣们,声音更坚定了:“各位大臣、官员,你们都得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干活。
要好好侍奉太孙,别偷懒,别懈怠!”
这时,一个大臣好像有点疑惑,小声问:“皇帝您还有啥要交代的吗?”
皇帝笑了笑,在诏书上最后写下:“我该说的都说了,大家就记住一点,守好自己的职责,辅佐好太孙,别让我操心。
别的,还有啥好说的呢?
别懈怠,就这样吧!”
又有一道诏书传了下来,说丧事和祭祀都得从简,千万别搞得太浮夸。
那些不必要的花费,全都得停了。
以后啊,不管远近,推荐案子还是审案子,都得朴素点,别跨界去求这个求那个,更别炫耀奢侈。
金子、粮食、绸缎这些,已经让老百姓负担很重了;
珠子、玉石这些玩意儿,更是让工匠们受罪。
这些都得严令禁止,谁也不能违反。
可要是后代不听怎么办?唉!
这天晚上,齐主驾崩了,享年五十四岁,在位十一年。
中书郎王融心里还盘算着要扶立子良呢,他赶紧把子良的兵马分派出去,把守皇宫的各个要害地方。
这时候,萧鸾急匆匆地赶到云龙门,却被守卫的甲士给拦住了。
萧鸾一着急,就大声吼道:“有皇上的诏令召我进宫,你们怎么这么无礼?”
甲士们被他这一吼,吓得赶紧站到两边去了。
萧鸾趁机冲了进去,一直跑到延昌殿。
他一看,太孙还没继位呢,各位王爷都在那儿交头接耳,叽叽喳喳的,也不知道在说啥。
这时候啊,长沙王晃已经病死了。
高祖的儿子里面,武陵王鞍算是年纪最大的了,他也在殿里呢。
萧鸾脚步匆匆,走近前来,急切地问道:“嗣君现在在哪儿呢?”
接着,他提高了嗓门,大声说:“要是按年纪来选,那最大的应该是我;
但要是按嫡子来选,那就非太孙莫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