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中满是欢喜,这次出征大获全胜,不仅拓展了疆土,还带回了五万多降民。
一进城,他就直奔宗庙,告祭先祖,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随后,他改元为正平,寓意着新的开始,希望国家能在他的治理下更加繁荣昌盛。
那五万多降民,魏主焘也没有亏待他们。
他把他们分到了京城附近,让他们安居乐业,成为魏国的新子民。
这一举措,不仅彰显了魏主的仁德,也增强了魏国的国力。
说起魏国的强盛,就不得不提到崔浩。
在拓跋嗣和拓跋焘两朝,崔浩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博学多才,精通历史,一直负责修撰国史。
他和崔允等人,多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魏主焘曾叮嘱他们:“修史一定要实录,不要隐瞒。”
崔浩谨记在心,他把魏主先世的事情,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都一五一十地写了下来。
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毕竟涉及皇家的隐私和尊严。
但崔浩却毫无畏惧,坚持原则。
着作令史闵湛、郗标两人,一向巧言令色,善于奉承。
他们见崔浩修史如此认真,就极力奉承他,还劝他把修好的史书刻石公示,让天下人都知道。
崔浩听了他们的话,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照做了。
于是,北魏祖宗的事情,无论好坏,都被刻在了石碑上,立在了显眼的地方。
太子晃此时掌管着朝政,他手下有四大臣辅佐,崔浩就是其中的头一个。
崔浩直言无隐,深得太子的敬重,权势也越来越大。
还有个叫古弼的,头尖似笔,忠厚质直,魏主焘都叫他“笔头公”。
这古弼也是个直肠子,有什么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崔浩虽然才华横溢,却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事皆任性,不避嫌疑。
他做事情往往只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不管别人怎么看,也不在乎会不会引起别人的嫉妒和构陷。
中书侍郎高允早就为崔浩担忧了,他多次提醒崔浩要小心行事。
但崔浩却不在意,依然我行我素。
“崔浩啊崔浩,你这样做迟早会出事的。”高允忧心忡忡地说。
“高允,你别太担心了。我做事自有分寸。”崔浩却不以为然。
果然,没过多久,谗言就四起。
有人向魏主焘告发崔浩修史时泄露了皇家机密,还说他与太子晃勾结,图谋不轨。
魏主焘一听,大怒不已,立即下令将崔浩逮捕入狱。
高允也受到了牵连,因为他和崔浩关系密切,曾经一起修撰国史。
太子晃得知消息后,急忙召高允进宫。“高允,你可知此事?”太子晃一脸焦急。
高允心中虽然害怕,但还是镇定自若地回答:“臣知此事,但臣所说的都是实话。”
“那你可有何对策?”太子晃问道。
“臣只能实话实说,听天由命了。”高允无奈地摇了摇头。
太子晃想救高允,就教他如何应对魏主焘的质问。
高允点了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