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喘息了好一会儿,待气息稍平,又吩咐元勰起草诏书。
他任命侍中北海王元详为司空,平南将军王肃为尚书令,镇南大将军广阳王拓跋嘉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宋弁为吏部尚书,并嘱咐他们与太尉咸阳王元禧、尚书右仆射任城王元澄一同接受遗命,共同辅佐新帝。
接着,皇帝口述自己的遗诏,让元勰笔录下来。
“告太尉、司空、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尚书:
我魏国太祖开创之伟业,如天地四方般兴盛不衰。
几代圣明君主相继传承,如今传至朕这无能之辈手中。
朕兢兢业业,欲继先圣之遗志,迁都嵩山,定都黄河之畔,期以南下平定吴越,使万国皆遵礼仪,以光耀祖宗之德,造福天下百姓。
奈何天不假年,朕之志向未能实现。
望诸卿好好辅佐继位之皇子,兴盛我魏国之大业,岂不美哉!
务必勉力为之!”
元勰一一笔录完毕,呈给皇帝御览。
皇帝看后,微微点了点头,便不再言语。
当时,军中仅有任城王元澄与广阳王拓跋嘉两位德高望重的王爷。
拓跋嘉乃是太武帝拓跋焘的孙儿,血脉中流淌着皇室的威严;
而元澄则是景穆太子拓跋晃的孙子,同样身份尊贵。
他们年纪最长,爵位也颇高,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皇帝将他们召入帐中,神色凝重地交代了几句关乎国家大计的话语。
两位王爷聆听完毕,奉命退出,心中却沉甸甸的。
而彭城王元勰,则依旧留在皇帝身边侍奉,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与忠诚。
过了两日,皇帝的病情愈发危重。
他躺在病榻上,气息微弱地对元勰说道:“后宫那些人,长久以来失德败行,这是自寻死路。
我死后,你定要赐她们自尽,并按照皇后的礼仪下葬,也算是对冯家的一种遮掩和宽恕。”
说罢,皇帝让元勰代为书写诏书。
元勰心中虽痛,却也不敢违抗皇命。
他强忍着泪水,按照皇帝的口述,一字一句地写下了那道沉重的诏书。
呈给皇帝看过后,皇帝已经昏迷不醒,很快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年仅三十三岁。
魏国皇帝元宏,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经史百家无所不览,无所不通。
他精于谈论庄子和老子的深奥学说,对佛教教义更是研究得极为透彻,常能引经据典,阐发独到见解。
元宏才华横溢,笔走龙蛇,常爱挥毫泼墨,撰写文章、诗赋、铭文、颂歌,其文采飞扬,为时人所称颂。
自太和十年以后,国家的诏书皆由元宏亲口授意,字斟句酌,无需他人起草,足见其治国之严谨与用心。
他生平酷爱奇才异士,尊重贤能之人,常说:“君主若能以诚待人,胡人与越人亦能亲如手足,共筑和谐。”
他还曾郑重告诫史官:“史笔如铁,要如实记录时事,切勿隐讳国家的丑恶。
君主若独揽威福,史官再不秉笔直书,那还有何畏惧?
何谈治国?”
元宏在位期间,每次郊庙祭祀,都亲自参加,虔诚至极,从不敷衍了事。
他生活节俭,宫室若非破旧不堪,绝不会轻易修缮;
衣服帽子也是洗了再穿,补丁叠补丁,却从不言苦。
他在位二十三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被后世誉为一代明君。
然而,这位明君也有其致命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