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汉武帝风流吗 > 第73章(第1页)

第73章(第1页)

尽管兴建了这么多便利神仙降临的宫殿观台,可是神仙还是不肯赏脸。这时候,汉武帝又开始东伐西讨,南征北战,暂时放下了求神仙这事。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已经六十九岁了,太子刘据已经被他逼死了,他感到天底下一切都空了。看到自己日暮途穷,求仙的心情又迫切起来。

汉武帝想再一次去求神仙,他就召集方士们,问他们神仙到底在哪里。方士们说:&ldo;神仙在仙山上,仙山在东海里。可是每次出去,船总是被风刮回来,因此没人能到达神山。&rdo;

汉武帝决定自己亲自去海上航行寻找神山,大臣们拦也拦不住。

东莱的海边,再次接纳了求仙的人群。汉武帝到海边一看,正碰上大风大浪。排天的浪头向岸上冲来,拍打在岩石上,水沫四溅,震耳轰鸣。

汉武帝耳朵里嗡嗡直响,不由得后退了几步,远处又有一个大浪扑来,溅得众人浑身水淋淋的。往远处看,汹涌的波涛好像千百条苍龙在海面上恶斗,一条上来,一条下去,把海面搅得一团糟。

大风大浪把整个天都闹得迷迷糊糊的,好像快要塌下来了,哪里还能行船。汉武帝连着在岸上苦等了十几天,风浪不见减弱,根本无法下船。汉武帝长叹一声,认为这是天意,死了心,遗憾地回长安去了。这是他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求仙活动。

汉武帝牵肠挂肚地求了五十年的神仙,用了数以万计的方士接连不断地入海求仙,入山觅药。他满怀诚意地希望遇到真正的仙人,但每次见到的却都是大骗子。汉武帝每次侯神神不来,入海无应验,不死之药也是子虚乌有。多年的折腾,使汉武帝终于有些幡然悔悟。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汉武帝开始对方士们的怪诞不经之语产生了厌倦之感。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三月,他终于认识到受了方士们的欺骗,他听了大鸿胪田千秋的劝告,把方士们一律排斥不用,终于停止了祀神求仙的活动。

巫蛊之祸

争宠与巫术(1)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专制君主,又是一个诞信鬼神、方士的凡夫俗子。他的双重性格,造成了他的丰功伟绩,也导致了他的荒唐不稽。由于迷信加专制而造成的巫蛊之祸,是这位帝王晚年生活的一大悲剧。

自从陈皇后在宫中采用巫蛊邀宠被发现以后,尽管施蛊的巫觋遭到残酷的镇压,但并没有能杜绝巫蛊在皇宫中流行。

由于汉武帝本人一生都迷信神仙术,招神用巫,天下特别是京城长安和后宫中迷信祠巫之风尤其猛烈,因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巫蛊。

传说,巫是能用祭祀或者咒语驱使鬼神降祸于他人的女法师。而蛊则是一种神秘的毒虫,看不见,摸不着,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据说蛊一旦进入人体,百药无效,受蛊之人往往痛苦而死。

在当时浓厚的迷信气息中,巫蛊成了人们互相攻击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东西尤其流行于宫中。嫔妃们为了争宠,往往埋下代表仇家的木偶,然后天天念上几声诅骂的咒语,希望仇人在痛苦中死去,而自己却因没有明显的举动而逃脱法律的追究。

陈皇后利用巫蛊邀宠的事情败露之后,汉武帝为了彻底摆脱陈皇后的纠缠,下令张汤穷追狠查,对宫中与此事有牵连的三百多人实行了严酷的制裁。邀宠不成的陈皇后也被一脚踢进冷宫,郁郁而终。

为了避免巫蛊的蔓延,汉武帝下令以后禁止采用巫蛊的任何方式,但这种风气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因而愈演愈烈,根本就禁止不住。

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的冬天别样的寒冷。汉武帝改元征和,是取征战有功,天下和平之意,他仍没有放弃他那抚平四夷的欲望。可是一年下来,汉武帝只盼到的是一个大的旱灾之年。

这天,汉武帝见天气寒冷这才没有四处巡幸,闲居在建章宫中。他年事已高,老眼昏花,恍惚中见看见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手拿一把利剑直闯宫门。汉武帝吓了一跳,急呼左右期门羽林速速护驾。

左右环集捕拿,可是并无刺客踪影,他们都觉得十分诧异,心里明白肯定是汉武帝的错觉。

但汉武帝却认定有刺客。左右卫士无奈,又在皇宫中展开严密的大搜捕,可到底还是一无所获。

汉武帝不肯承认自己老眼昏花,他又兴发三辅的骑士,在上林苑中大肆搜捕可疑人等,几经折腾,还是没有刺客的踪影。汉武帝仍不肯罢休,他又命关闭长安所有城门,挨家挨户搜查,闹得全城鸡犬不宁,始终没有捉到刺客,只好不了了之。但宫门的守卫官却难逃厄运,糊里糊涂被斩了首。

如此结局使汉武帝横生怪念。他心中暗想,我明明看见有人带剑闯宫,怎么如此细密的搜捕,却没有刺客的形影?莫非是妖魔鬼怪不成?汉武帝积疑生嫌,于是闹出一场巫蛊重案,其祸害遍及深宫。

丞相公孙贺的夫人,是卫子夫皇后的姐姐卫君孺,因为这层关系,所以公孙贺一直官运亨通,高居丞相一职。

公孙贺初登相位时,却也知道伴君如伴虎,成天只是战战兢兢,惟恐不小心冒犯了汉武帝。转眼间年时间过去了,由于他的谨小慎微,他受到汉武帝的青睐和赏识。

诸事一帆风顺,公孙贺的胆子也渐渐大了起来。他有个宝贝儿子叫公孙敬声,从小娇生惯养,因为裙带关系,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太仆一职,声势显赫。他自恃为卫皇后的姨甥,骄淫无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