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向前一步,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殿内的压抑空气尽数纳入肺中,再吐出坚定不移的谏言:
“陛下,此事若不加以制止,大炎之举,实乃釜底抽薪!大唐底蕴再厚,人口再众,长此以往,亦难抵挡啊!”
他声如洪钟,字字铿锵,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震得人心惶惶。
杜如晦深知,科举乃国之根本,人才乃立国之基。
大炎此举,看似怀柔,实则攻心,瓦解大唐的根基。
李世民听罢,原本阴沉的脸色更加凝重,他缓缓吐出一口浊气,如同卸下千斤重担,又似预见风雨欲来。
他走到窗边,望着宫墙外那片象征着大唐盛世的巍峨建筑,心中五味杂陈。
“朕一直以为,大炎不过是偏安一隅,不曾想,其君王竟有如此深谋远虑……”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叹。
他想起自己当初力排众议,推行科举,意图打破世家大族的垄断,为大唐选拔更多人才。
然而,大炎却先行一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着天下英才。
殿内寂静无声,只有李世民略显沉重的呼吸声。
房玄龄和杜如晦静立一旁,不敢轻易打断皇帝的思绪。
他们知道,此刻的李世民,正在权衡利弊,思考着应对之策。
“此事……当真棘手啊……”李世民喃喃自语,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观音婢曾言,大炎君王乃人中龙凤,今日看来,果真如此……”
李世民的眼神变得深邃,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又迅速摇了摇头,将那些纷乱的思绪压下。
杜如晦看着李世民阴晴不定的脸色,心中更加担忧。
“陛下,臣以为……”杜如晦再次开口,却被李世民抬手打断。
“朕知晓你的意思。”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他走到书案前,拿起一支狼毫笔,蘸饱墨汁,在宣纸上重重地写下一个字。
“炎……”李世民放下笔,
“陛下,您这是……”杜如晦疑惑地问道。
李世民并未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看了杜如晦一眼,嘴角勾起一抹难以捉摸的弧度:
“朕在想……大炎的科举,如今进行到哪一步了?”
李世民眉头紧锁,脑海中浮现出大炎朝科举考试的盛况。
据说,那考场之外人山人海,举子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反观大唐,科举之事虽已提上日程,但具体时间、考什么内容,却还未有定论。
“朕的大唐,何时竟落后至此!”李世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挫败感。
他想起自己日理万机,殚精竭虑,一心想将大唐带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可如今,却连科举这等选贤任能的大事,都要慢人一步,甚至连对方考什么都不知道,就想着照葫芦画瓢。
李世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仿佛被人狠狠扇了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