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十七年年初,魏征卧病在榻,病势每况愈下,成为众人忧心忡忡的焦点。恰似一层阴霾沉沉地笼罩着整个长安城。
这一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携着衡山公主,步履匆匆地前往魏征的宅邸探望。与此同时,也差人将李承乾速速传唤而来,毕竟魏征身为太子太师,太子前来探望实乃情理之中之事。
李承乾接到谕旨后,忙不迭地赶到魏征府上。甫一进门,便瞧见李世民正端坐在魏征的床边,神色间满是忧虑与关切,仿若阴云密布。
李世民轻声对魏征说道:“魏爱卿,你为大唐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朕决意将嫡公主衡山公主许配给你的长子魏叔玉,以此聊表朕对你的感激与敬重之情。”
魏征闻听此言,强撑着想要起身谢恩,却被李世民赶忙伸手按住:“爱卿切莫乱动,此刻你只需静心养病。”
李承乾疾步走上前,一脸关切地说道:“魏公,您务必要安心养病,尽快恢复如初。”
魏征眼中盈满欣慰之色,声音微弱却饱含深情地说:“太子殿下,老臣恐难以再为您效力了。”
李承乾赶忙回应道:“您切莫如此言说,高明还翘首以待您的谆谆教诲。”
从魏征府上出来之后,李承乾伴随李世民一同回到太极殿。
李世民坐在龙椅之上,长叹一声:“忆往昔与朕一同征战沙场、共商国事的那些老臣们,如今相继老去,甚至有的已然离朕而去。每每思及此,朕便心如刀割,悲从中来。”
李承乾出言宽慰道:“阿耶无需过度伤怀。他们为大唐所建立的不世之功,必定会在史册上熠熠生辉,为后世之人顶礼膜拜、传颂敬仰。”
李世民微微颔首,神色稍有缓和,继而说道:“朕打算让工部尚书阎立本为这些功臣们精心绘制画像,并将其悬挂于一座高阁之上,好使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赫赫功勋。”
李承乾旋即回应道:“阿耶此构想精妙绝伦,如此一来,他们的英名必然能够流芳百世,激励后人继往开来。”
李世民接着说道:“朕与你一同商榷商榷,这座高阁应当定何名为宜?”
李承乾沉思片刻,而后说道:“依儿臣之见,不如就将其命名为凌烟阁。此名寓意着他们的功绩好似青烟直上九天,永远铭刻于青史之中,永不磨灭。”
李世民听闻,兴奋地一拍龙椅扶手,高声赞道:“好,就叫凌烟阁!此名恰如其分,甚合朕心。”
随后,李世民开始逐一细数这些功臣们的非凡功绩。
“那长孙无忌,才华横溢,英冠人杰,乃是朕的股肱之臣,为大唐出谋划策,功勋卓着,功高盖世。”
李承乾应道:“舅舅确实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智谋与韬略令人高山仰止。”
“李孝恭,身为宗室名王,于战场之上独树一帜,军功赫赫,为大唐平定四方,立下不世战功。”
“杜如晦,贤良能臣,谋略深远,与房玄龄一同为朕筹谋规划,堪称朕之左膀右臂。”
“魏徵,智慧超群,敢于犯颜直谏,乃青史留名的忠臣良相,如同朕的一面明镜,时刻警醒朕的得失。”
“房玄龄,才华盖世,德高望重,乃是大唐的中流砥柱,在筹谋帷幄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功绩不可磨灭。”
“高士廉,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申国公,不仅才华出众,更是德厚流光,才德兼备,为大唐的安定繁荣贡献良多。”
“尉迟敬德,在战场之上冲锋陷阵,夺槊杀敌,智勇双全,威风凛凛,令敌人望风披靡。”
“李靖,南征北战,南征吴会,北定沙漠,战功彪炳,威名远播,为大唐开疆拓土立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