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霸王茶姬创始人 > 第364章 宋军舟师下南洋(第2页)

第364章 宋军舟师下南洋(第2页)

秦论都已经能从几万里之外的的大秦驾着商船抵达中原了,中原难道连两千里的南洋都下不去?

双方文明或许会因为地理的关系,侧重点有所不同。

这是无法避免的,至少在工业社会之前,任何文明都要依托于本地的地理形势而形成。

就像东方建筑多以木制为主,西方多以石材为主,根本没有任何文明技术方面的优劣,完全是因为双方所处的地理形势导致的。

西方玻璃更先进,东方瓷器更先进,也都是因为所处地方的地质所导致的。

但有些文明是共通的,那就是航海技术。

在这个时代,双方航海技术就算有差别,也不会太大。

都是把木材组装起来,人类的聪明才智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西方能够发展出来的海船,东方就一定能发展出来。

绝对不至于,西方的造船术能在海上漂泊两万里,东方连两千里都漂泊不了。

之所以双方的航海技术看起来差距有点大,最重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双方地理形势的原因导致的。

东方有广袤的大陆,而且基本上把能占的肥沃地形全占了,所以在陆上发展农耕就足以创造出海量的财富。

而西方则不行,西方当下地形破碎,北面的土地还不适宜农耕,居住的全是蛮族。

罗马只能占据破碎的地中海沿线,而且四面受敌,必须要依托航海业才能壮大帝国。

有些破碎的地形下,根本无法扩大农耕,必须要有人站出来,出海贸易,才能带回来足够的粮食。

他们的航运技术,其实对应东方的应该是漕运技术。

哪怕是中原,大一统的朝代内,也是有的疆域产出丰厚,比如东南,所以需要漕运把粮食运送到关中和北方去。

当然,比较双方文明的优劣,那不是孙策需要做的事情,是学者才需要的。

他需要的只是将文明壮大,强盛一时。

自我强盛之后,自有敌方大儒为我辩经。

曾经有师夷长技以制夷。后世也一样出现了师华长计以制华。

这是自古以来的共性,对方强大了,就把对方的优点学过来。

这才是文明交融壮大的正确方式。

而有了孙策的强力主张,宋室重点自然就转到了航海上,意图一举开拓出海上香料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并将这两条要路完全掌控在宋室手中。

经过一年的筹备,开元十七年,宋室水师在扬州会稽郡正式出海,行军抵达日南郡补充了粮草之后,开始了向南的征程。

水师以将军吕岱为统帅,以鸿胪寺少卿崔林为使节,率军两万人开始南下宣威。

事实上,这个时代南方并非如中原所想象的一般贫瘠。

恰恰相反,由于气候渐寒,南方正适合发展。

宋室水师离开日南郡,第一个宣威的目标林邑就很不顺利。

林邑这是在日南郡南面的大国,疆域即马援铸柱之处也,去南海三千里。

马援铸柱是一个典故,说的是东汉时,交趾女子征侧、征贰姐妹起兵造反,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定了交趾,并在其地立铜柱,作为汉朝最南方的边界。

当时马援将楼船大小二千余艘,战士二万余人,进击九真贼徵侧余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其柱铭文曰:“铜柱折,交趾灭”(越南语:ngCtchit,GiaoChdit)。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

事实上到了汉末,中原大乱以后,朝廷就已经很长时间对这里无暇关注了。

这使得林邑国大肆扩张,由于其民人性凶悍,果于战斗,又四时暄暖,无霜无雪,故而他们在这个时代扩张的极快,曾攻大岐界、小岐界、式仆、徐狼、屈都、乾鲁、扶单等诸国,并之,有众四五万人。其王服天冠,被缨络,每听政,子弟侍臣皆不得近之。

更曾经率其众攻陷日南,害太守,杀五六千人。

宋室立国之后,尝徼文发于海外诸国,令各赍宝物自海路来贸货。

林邑则伐船调枹,劫掠商队、贡物,诸国无不恚愤。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