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那以后,没有人再想着去疏通这口被封住的泉水,也没有人愿意在这里重新打一口井。或许人们已经忘记了这里曾经拥有过一泓清泉,又或许大家都对孩子们的荒唐行为感到无奈和惋惜。但无论如何,那个曾经给周围带来清凉与活力的天然泉水,就这样永远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有人认为,东南方向的泉眼乃是财富汇聚之地,仿佛冥冥之中有神只在向世人昭示着这条通往富贵的道路。那潺潺流淌的泉水宛如财运之脉,奔腾不息,象征着财源滚滚而来。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竟有人因无知或疏忽,亲手毁掉了自身的风水格局。
我那次手扶拖拉机的迫停之处,不知何时竟然成为了众人前来求药之所。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是上天对我的某种警示?还是说我无意间踏入了神仙的禁地,冒犯了他们的尊严?
诚然,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向来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对于那些所谓的“出马仙”之事,更是抱持着深深的怀疑态度。我实在难以相信,区区黄鼠狼、狐狸之类的动物怎能拥有为人治病的神奇能力?这种说法在科学面前显得如此荒诞不经。
许春轩媳妇还没跑的时候,有一天送来一块儿面剂子,并宣扬说,说什么要瘟人了,神仙赐予一团面剂子,得到的人回家往里续上白面做大,然后必须把做大的面剂子揪一块给下一家分过去。这样每一家得到面剂子都加白面做大,再分发给其他人。据说吃了这样的白面就不会瘟死了。
时光回溯到1977年伊始,没过多久,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悄然降临到每一个大队——这里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小电影。这一举措让原本单调的乡村生活瞬间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几乎每一天都会有精彩的影片放映。而更让人充满期待的是,上级部门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预计在1985年初步现农业机械化!这个目标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
果不其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大队陆续引进了一台崭新的东方红拖拉机,以及各式各样配套齐全的农具。与此同时,掌握驾驶拖拉机技术的人员数量也与日俱增。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农村处处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无论是春播夏种还是秋收冬藏,只要不是严寒的冬季,广袤无垠的田野之上,东方红拖拉机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总是此起彼伏、绵延不绝。
有时候,为了赶农时或者完成紧急任务,夜以继日地劳作成为一种常态。当夜幕笼罩大地,繁星闪烁之时,田间地头依然灯火通明。东方红拖拉机的车头大灯射出两道明亮的光柱,刺破黑暗。
大家齐心协力,埋头苦干,虽然辛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希望。这种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风貌,成为当时农村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从那时的情况来看,人民公社这一制度似乎仍将持续推行下去。要知道,即使到了1981年,领导人依然对其赞誉有加。那时候,“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这句响亮的口号仍然响彻大江南北。
当人们走进自强生产队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队部那雪白的墙壁。上面张贴着各式各样的标语和口号,其中有一条格外引人注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醒目的文字仿佛具有一种魔力,激励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奋勇向前。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口号,更是那个时代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奋斗目标的生动写照。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来推动和激活经济,就当前情况而言,农村供销社,这一传统且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依然坚如磐石、毫无破绽可言。它历经岁月沧桑,始终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为农民朋友们,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生产生活物资以及各种贴心服务。
农村中的那些潜在恶势力,它们想要发展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因为那时的社会环境优越,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治理也日益加强。所以,这些恶势力顶多也就像郑希成那样,只是个别的、相对孤立的落后分子罢了。他们势单力薄,掀不起多大的风浪,更无法形成气候去威胁到农村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以及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相反,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农村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必将与日俱增。
时光倒流至1973年,那时便已有人对着来自日本的青年代表团自信满满地宣告:“我们国家已然基本上解决了困扰民众已久的吃饭问题!”这一消息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人们心中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而到了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人民在穿着方面更是迎来了显着的改善与变革。
那时候,一种名为“的确良”以及另一种叫做“涤卡”的面料横空出世。这些新型面料以其独特的质感、色彩和耐用性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当时时尚潮流的代表。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人们都纷纷穿上用这些面料制成的衣物,展现出焕然一新的精神风貌。从单调朴素的着装风格逐渐转向丰富多彩,每一件衣服仿佛都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变迁与进步。
在我的众多亲属里,要说谁最为重视亲情、时常走动,那就非郭兴邦莫属了。他的母亲乃是我父亲的姑姑,如此一来,我们两家之间也算有着较为亲近的血缘关系。当初我们搬到王建仓屯没多久,郭家便举家搬迁离开了此地,听说是去投靠其他亲戚了。而且后来起坟的时候,就连那家亲戚的祖坟都一并迁离了王建仓屯!说来也巧,那个令人闻风丧胆的杀人犯张大力所行凶的那户人家,恰好就在他们后来居住的自民屯。而且跟老郭家还是邻居。
郭兴邦在南泉县长生乡的邮政局上班,每次逢年过节回来给祖先上坟时,总会顺道来我家里串串门儿。要知道,在他家祖坟还未迁走之前,都是安葬在村子南边那块土地之下的。不仅如此,有时他在送信或者送报纸的途中路过此处,也会临时起意前来喝点。郭兴邦这人特别好喝酒,每次只要小酌两杯,那张脸立马就红彤彤一片,然后嘴里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起醉话来了。
1976年中元节,这一天,前来上坟的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大儿子郭方建。当时,我正在安国供销社寻思着该给这次祭奠准备点什么。最终,我的目光落在了货架,那瓶包装精美的红汾大曲酒上,于是毫不犹豫地将它买下。回到家里一看,简直就是给郭方建买的一样。
我很高兴啊,哥俩嘛。赶忙请求她帮忙做几道下酒菜。母亲欣然应允,迅速走进厨房开始操持起来。没过多久,几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便被端上了餐桌。
接着,我们小心翼翼地将那张古朴的八仙桌搬到了屋子中央的地上。一切准备就绪后,我和郭方建相对而坐,面前摆放着美酒佳肴。此时的郭方建看起来还有些稚嫩,身材略显瘦弱,仿佛一个尚未长大的孩子。然而,当他举起手中的小酒盅时,却又透露出一种与年龄不太相符的成熟感。
只见他轻轻抿了一口酒,脸上顿时泛起一抹红晕,样子着实可爱。看着他如此模样,我不禁笑出声来,心中暗自感叹:“这小子,长得跟个大娃娃似的,没想到居然也学会喝酒啦!”就这样,我俩一边品尝着美味的食物,一边愉快地交谈着,不知不觉间,时间悄然流逝……
郭方建与心爱的女子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不久,家中再度传来喜讯——他竟然成功地考上了一所颇负盛名的技工学校!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无疑是双喜临门的大好事。然而,当开学的日子逐渐临近,郭方建心中却充满了矛盾和不舍。因为一旦前往学校,就意味着要与新婚燕尔的娇妻分别一段不短的时光。
终于到了上学出发的那一天,郭方建拖着沉重的行李箱,缓缓迈出家门。每走几步路,他便忍不住回过头来,深情地凝视着站在门口、泪眼婆娑的妻子。那目光仿佛要将她的模样深深地刻在心底,永不磨灭。
郭方建的脚步异常缓慢,甚至可以说是走走停停。有时候,他刚向前迈进一步,却又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迅速后退半步,似乎想要多停留片刻,再多看一眼自己的爱人。而他的妻子,则一直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爱意和眷恋的眼神注视着丈夫渐行渐远的背影。
就这样,郭方建三步一回头,走一步退半步,原本不长的路程被他走出了一种难舍难分的感觉。直到最后,他不得不咬咬牙,狠下心来加快步伐,渐渐消失在了道路的尽头……
郭方建的妻子,那可是个勤快贤惠的女人。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厨房时,她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在准备早餐的过程中,有一项特别的任务——给家中的老公公热上一杯香浓的羊奶。这个小小的举动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她对长辈深深的关爱和尊重。
郭方建的这位妻子不仅在照顾老人方面尽心尽力,家里的各种家务活也都被她打理得井井有条。无论是洗衣、扫地,还是买菜、做饭,她样样在行,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或懈怠。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营造出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
这样的表现自然令郭兴邦叔叔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每当他来到我母亲家串门时,总是忍不住要对这位出色的儿媳妇赞不绝口。他会详细地描述儿媳平日里如何悉心照料家人,如何不辞辛劳地操持家务。言语之间,满是对儿媳的欣赏与感激之情。
1979年的春节刚刚过去,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鞭炮烟火残留的气息。就在这样一个略带寒意但又充满生机的日子里,郭老叔带着他的儿子郭方建以及儿媳一同前来串门了。
郭方建此时看上去比以往成熟稳重了许多,他那坚毅而自信的面庞,稍微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的成熟感。只见他微笑着说道:“亲戚嘛,关键就在于要经常走动联络感情,如果长时间不来往,就算有血缘关系也算不上真正的亲属喽!”这番话从他口中说出,让人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与此同时,郭方建的妻子则在隔壁玉珍家聊得热火朝天。她可是个能言善道之人,口若悬河地夸赞着自己与郭方建之间的恩爱甜蜜、如胶似漆。她说他们夫妻二人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生活过得幸福美满极了。听她这么一描述,仿佛都能看到他们恩爱的场景浮现在眼前
我家还有一户姓赵的亲戚。这户赵姓亲属与我家的关系,源于父亲的一位姑姑出嫁至他们家而建立起来的。然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位姑姑并非父亲的嫡亲姑姑。话说回来,父亲的祖父名为唐永富,而唐永富呢,则有个弟弟叫做唐永山。那位被父亲称为老赵老姑的人,正是唐永山的女儿。
就在我们家准备搬家之前的头两年,有那么一回,我父母他俩去赵家串了个门儿,顺便也就走了另一家亲戚。当时,他们还特意带上了家里最小的老妹子。
这一去,在那儿住了两三天。等回到家以后,母亲就忍不住开始夸赞起来:“哎呀呀,赵家那几个姑娘可真是都长大喽!而且一个个发育得都挺好嘞!”
另一门也是实实在在的亲属,姓靳,乃是母亲一方的亲戚。有趣的是,这门靳姓亲属竟然和前面提到的老赵家居住在同一个村落——孙家屯。具体来说,母亲娘家二大爷的女儿,最终嫁给了靳姓人家,正因如此,我们家和靳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亲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