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对张展开全面账目清查的时候,令人震惊的情况逐渐浮出水面。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和细致核对,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位名叫张的人不仅贪污了大量现金,更糟糕的是,各种各样的票证竟然也存在严重的短缺现象。这种恶劣行径实在让人瞠目结舌、义愤填膺。
没过多久,法律给出了公正的裁决:张永林最终被判处长达十年的有期徒刑。这个判决无疑给那些妄图违法乱纪之人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由于张永林担任着重要的财务岗位——负责监督会计工作的正是我的父亲,所以父亲也不可避免地因为这起事件而遭受严厉的批评。
上级指责父亲在账目管理方面把关不够严格,审核不够仔细,以至于未能及时察觉并阻止张永林的犯罪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疏漏客观上纵容了张永林的罪行进一步蔓延。
对于这一切,我满心疑惑。于是有一天,我忍不住向父亲询问道:“爸爸,身为现金员的张永林究竟是使用何种手段贪污到钱财的呢?而且最后居然还能被查得水落石出?”
面对我的疑问,父亲面色凝重地解释起来。原来,张永林是通过巧妙地涂改营业员的商品验收单来谋取非法利益的。他利用职务之便,篡改这些单据上的数据,从而赚取其中的利润差价。听完父亲的讲述,我不禁陷入沉思。
这时,父亲突然长叹一口气说道:“孩子啊,我一直都想不通一件事。明明我才是受他牵连的那个人,但张永林却反过来责怪说是我害了他!”
听到这里,我连忙安慰父亲,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爸,也许他只是心怀怨恨,觉得您没有尽早发现他的问题并且及时予以制止罢了。但实际上,这完全是他个人贪婪所致,与您又有何关系呢?就好比一个人自己尿床了,怎么能够怪罪屋子烧得热呢?”
父亲听后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认同我的观点。
父亲于1932年2月这个春寒料峭的时节,降生在了自强大队北部那个宁静祥和的宋家屯里。当时,整个村庄都被一层薄薄的积雪覆盖着,仿佛给这片土地披上了一件洁白的绒毯。
时光匆匆流逝,转眼间父亲已经年满十五岁。就在这一年,家里发生了两件大事——父亲和他的大哥竟然一同定下了两门亲事!这本该是件令人欢喜的事情,但命运却总是喜欢捉弄人。谁能想到,他的大哥从外面归来后不久,身体便突然出现了异样。他整日叫嚷着头疼欲裂,那痛苦的模样让人看了揪心不已。更可怕的是,无论家人如何悉心照料、寻医问药,他大哥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最终,仅仅过了短短的三天时间,他的大哥就这样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按照当地风俗习惯,如果一个人到了十八岁仍未成婚,那就不能算作成年人。因此,当遇到这种情况时,通常会采取火葬的方式来处理后事。就这样,在北边的地头,人们用坚硬的木柴将其火化,并进行了简单的掩埋。
其实这场灾祸本是能够避免的。早就有拉骆驼的商人看出端倪:真正的童子命是绝对不可以订婚的,不然就会有生命危险。然而,祖父母却并未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再说了,当初可是他们这个大儿子自己又哭又闹地吵着要娶媳妇,身为他的父母,哪能狠心阻拦呢?而且他们甚至还想着趁此机会,顺道也给二儿子定下一门亲事,好成就双喜临门之事,如此一来,自家的门面岂不是更有光彩?
可谁能想到,最终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惨剧还是发生了。祖父因为痛失爱子,伤心过度,一下子病倒在了北边的炕上。从那以后,他整日里呼天抢地、哀嚎不止。没过多久,这位老人便怀着满腔的悔恨离开了人世。
父亲在旁人的指点下,前往邻村找到了一位木匠,请他为祖父打造一口棺材。只是由于家境贫寒,所能支付的费用有限,最后做出来的棺材仅仅是最为单薄的“狗碰头”款式。传说中,就连狗都能用脑袋轻易撞开这样的棺材,然后进去啃食里面的尸体。
新中国成立那年父亲跟母亲结婚了,当时父亲十八岁,母亲十四岁。
1959年,对于我们家庭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父亲离开了工作多年的永久,调到了西街集,也就是万丰公社供销社。
当时,西街集供销社的会计刘世祥不知何故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最终被整到了遥远的安北地区,并被关押了起来。得知这个消息后,心地善良的父亲曾专程前往探望过他。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在那次探望之旅中,父亲不慎丢失了重要的物品。
时间匆匆流逝,转眼来到了1960年。这一年,父亲得到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前往齐齐哈尔参加会计培训班。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认真负责的态度,父亲很快在众多学员中脱颖而出,当选为学习班的班长。
由于身负管理之责,父亲每天晚上都会去检查女寝室。每当他轻轻敲响那扇门时,屋内总会传来一声询问:“谁呀?”
而父亲则会沉稳地回答道:“唐班长。”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房门便会应声而开。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逐渐变得熟悉起来,彼此之间也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
或许是因为父亲英俊的外表、温和的性格以及出众的能力,一些女学员渐渐地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她们纷纷主动向父亲示好,表示希望能够与他发展成为恋爱关系。
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表白,父亲总是微笑着婉言拒绝,并坦诚相告:“我已经有两三个孩子啦!”
当父亲结束一天的忙碌后,拖着略显疲惫的身躯回到了万丰供销社。此时,赵主任早已等候多时,并向父亲传达了一个新的工作安排——担任会计一职。这本应是个令人欣喜的消息,但父亲很快便察觉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原来,赵主任有着自己的私心盘算。他希望父亲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还能够抽出时间来教导他那对会计知识一窍不通的女儿。尽管父亲心中略有不满,但出于对工作的负责和尊重领导的考量,还是答应了下来。
然而,教学的过程却异常艰难。无论父亲如何耐心地讲解、示范,赵主任的女儿总是难以理解那些复杂的会计概念和操作流程。她似乎缺乏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热情,这让父亲感到十分无奈。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见着赵主任的女儿进步缓慢,甚至毫无长进,赵主任开始心生怀疑。他偏执地认为父亲一定是故意有所保留,不肯将真正的精髓传授给他的女儿。这种误解逐渐在赵主任心中生根发芽,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深深的怨恨。
不久之后,单位迎来了一次涨工资的机会。按照常理来说,父亲平日里工作勤恳努力,又承担起额外的教学任务,理应得到相应的薪酬提升。但由于赵主任的偏见与报复心理作祟,父亲的名字被无情地从涨工资的名单中划去了。面对这样不公正的待遇,父亲虽然内心愤愤不平,但也只能默默承受这份委屈。
1964年,一个看似平凡却又注定不平凡的年份里,发生了一件对我们家庭有着深远影响的事情——安国供销社会计潘海芝犯下了严重的错误。这个错误让他失去了原本安稳的工作岗位,也使得供销社陷入了缺少专业会计人员的困境之中。
就在这时,我的父亲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前往安国供销社填补这一空缺,父亲深知这份工作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毫不犹豫地做出了这个决定。
就这样,父亲告别了原来的工作单位,怀揣着满腔热情与责任,来到了安国供销社担任起会计一职。初来乍到的父亲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但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及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他很快便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并将各项财务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由于父亲出色的表现,没过多久,他便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赏识,进而被提拔为供销社的副主任。这不仅是对父亲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他辛勤付出所应得的回报。从此之后,父亲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始终不忘初心,兢兢业业地为供销社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