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酒水供销协议 > 第92章 几步一回头(第2页)

第92章 几步一回头(第2页)

从那以后,我决定不再提及那些会让大家不愉快的问题,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写作之中。每当老弟来到我这里,首先看到的是我专注地伏案疾书,头也不抬。我们会就着小菜,一起喝着巴特罕白酒,那醇厚的酒香里,承载着我们对生活的无奈与期许。老弟有时还会贴心地自己买块豆腐,简单做上一道小菜,就这样,我们在这简陋的小屋里,相互鼓励,借酒消愁。

一天,我和老弟正看着我种的蔬菜,大门外传来熟悉的叫卖声:“酱油嘞,卖酱油嘞!”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汤德推着自行车从门口经过,他低着头快步走着,汤德来宝东已经多年,一直靠给酱油厂推销酱油为生。不知为何,一种莫名的尴尬涌上心头,我赶紧蹲了下来,同时示意老弟也跟着蹲下,生怕被他看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的观念总是有些奇怪,有些事情似乎成了不可言说的禁忌,即使是见面打招呼这样平常的事,也会让人觉得窘迫。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有一次,大门口来了一个算卦的。或许是长久以来压抑的好奇心作祟,又或许是想找点乐子,我决定考考他,便把他叫进了屋里。我让他给我起卦,只见他摆弄了半天,动作十分生疏,看起来起卦很是费劲。我不禁有些怀疑,便问他看了什么书来学习算卦。他回答说有《神峰通考》之类的,可那时的我,连这本书的名字都未曾听说过。我忍不住调侃道:“你就这水平还出来混,能行吗?”他却无奈地说:“像你这么研究谁会呀?那还有几个能挣钱的!”听到这话,我不禁哑然失笑,心中对这江湖术士的套路也多了几分了解。

我在这时候算卦还是出了名,有一阵想在街口开个电话亭带算卦。我策划了好几天都放弃了,因为我算出来不挣钱,我彷徨着去万丰母亲那里去说,也跟老弟探讨。

在这个充满未知与变数的1996年,虽然生活依旧有着诸多不如意,但那一丝转机的出现,以及与老弟相伴的日子,还有这些偶然发生的趣事,都让我对未来多了一份期待,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微弱却坚定的光芒,指引着我继续前行……为了了解强子的学习情况,我特意前往万丰,找到了老弟。我焦急地询问他关于强子的学业状况,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建议。老弟告诉我,据他观察,强子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希望考上大学。这个消息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我心中的希望之火,让我感到无比失落。

我不禁回想起强子以前的经历。暑假时,他曾去万丰找他的叔叔补习英语。然而,他老叔发现他心不在焉,基础也相当薄弱。这个印象一直留在老弟的脑海里,再加上强子平时的成绩也只是普普通通,远非考大学的水平。

不过,我也明白,初中阶段的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如果强子能够付出巨大的努力,也许还有一线生机。但问题是,要想让他有所改观,需要付出特别的代价,而我的经济状况却十分堪忧,根本无法承担这样的费用。

最终,尽管我心有不甘,但由于学费的问题,强子还是不得不辍学了。这个决定对他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而我也深感愧疚和无奈。

八月的阳光依旧炽热,晒得万丰镇里的土路泛起腾腾热浪。我刚回母亲家没几天,就赶上了妹妹玉珍家杀猪的日子。

那天头午,老弟脸上满是兴奋:“二哥,我二姐家今儿个杀猪呢,我想去吃猪肉,你也一块儿去呗!”我坐在院子里的椅子,手里翻着那本已经有些破旧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我写的一些文字。“我就不去了,你多带点回来,我就借光了。”我笑着对老弟说。

老弟一拍胸脯:“放心吧,肯定让你吃上!”说完,他骑上那辆跟他同龄自行车,朝着玉珍家的方向去了。我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又低头看了看笔记本,心里想着,要是能靠写作挣点钱该多好,也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傍晚时分,老弟回来了,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个编织袋子,老远就闻到了肉香。“二哥,快尝尝,这五花肉炖得可烂乎了,血肠也贼好吃!”老弟一边说着,一边把袋子拎进屋里。我赶紧帮忙盛饭,满心期待地等着这顿美味。

饭桌上,五花肉油汪汪的,入口即化;血肠鲜嫩爽滑,配上蒜酱,那味道简直绝了。我和母亲、老弟吃得满嘴流油,好不痛快。可等吃完了,我才发现,竟然没有一块生肉专门送给我。我原本还想着带点生肉回去,给家里的那母子俩做顿好吃的,让他们也解解馋。

“老弟,咋没给我带点生肉回来呢?”我忍不住问道。老弟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二哥,家里人多,把你那份忘了。”我心里一阵失落,强笑着说:“没事儿,能吃上熟肉就不错了。”

可回家躺在床上,我却怎么也睡不着。黑暗中,那些文字仿佛都变成了嘲笑我的符号。这些年,我一心扑在写作上,幻想着有一天能靠文字出人头地,却忽略了现实的残酷。家里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却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写作梦。而那些出去打工的人,虽然辛苦,但至少能挣到钱,能让家人吃上肉,穿上新衣服。

窗外,月光洒在院子里,树影婆娑。我望着窗外,心里渐渐有了决定。想吃好的,想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就不能再这样沉迷于写作梦了。明天,我也要收拾行囊,出去打工,用自己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一片天。

1997年的某一天,我宝东的家里到了万丰镇。推开门,熟悉的场景映入眼帘。

父亲正站在窗前,小心翼翼地擦拭着那个老相框。相框里的照片已经有些泛黄,但照片上的一家人却笑得格外灿烂。

“听说要往后院搬家?”我看着父亲,随口向坐在一旁的老弟问道。老弟放下手中的书,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说:“也许只是个巧合吧。”

后院的砖房虽然面积不大,但它却承载着我们一家人新的希望。还记得刚刚搬进去的时候,母亲满心欢喜地抚摸着崭新的暖气片,感慨地说:“有了自家的锅炉暖气,这个冬天就再也不用守着那呛人的炉子了。”屋内暖意融融,仿佛连冬日的寒冷都被驱散了,一家人的心也因此贴得更近了。

这一年,对于我们家来说,无疑是充满故事的一年。春天,老妹子身披洁白的婚纱,宛如仙子下凡一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缓缓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婚礼那天,鞭炮声此起彼伏,欢笑声回荡在空气中,那热闹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让人难以忘怀。

而后,老姨家的双艳领着她的对象前来串门,探望她的大姨。双艳是个性格不算开朗的姑娘,自从老姨去世后,她就在母亲家吃住上学。大概是四弟结婚前她就回去了。这次她和对象在我们家小住了几日,这几日里,大家围坐在一起,畅谈着各自的生活和未来的规划。

当谈及未来的打算时,双艳和她的对象兴致勃勃地表示,他们计划前往美国生活。那个时候的美国,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遥不可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谁也没有料到,在不久的将来,他们竟然真的会踏上那片陌生的土地,开启一段崭新的人生旅程。

然而,最让我心生感慨的,还是母亲搬到后院这件事。母亲这一生都在辛勤操劳,含辛茹苦地将我们几个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她终于可以在这个温馨的小屋里,稍稍享受一些宁静的时光了。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进院子时,总能看到母亲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她细心地给每一盆花浇水,仿佛那些花儿就是她的孩子一般。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一边品尝着母亲亲手烹饪的美味佳肴,一边分享着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

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温暖。在这个小小的后院里,母亲找到了属于她的宁静与幸福,而我们也在她的关爱下,茁壮成长。

往后的日子里,后院的砖房见证了我们家无数温馨的时刻。那些烤红薯的香气,那些围炉夜话的欢声笑语,都成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

1997年,那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却串起了我们家一段独特的时光,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不过我还是不理解为什么老弟喜欢前院的生活,那生活肯定是艰苦的。后来我渐渐知道了,在后院因为条件改善,来的人多打扰了他清净的生活,或者是看到命运变化不多,年龄增长给他造成了错觉。

在这头几年,大姐的儿子小龙就去宝东工作了。这天夜色如墨,宝东这座小城早已陷入沉睡。小龙躺在学生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耳边时不时传来室友晓刚均匀的呼吸声,还有窗外呼啸而过的风声,让他心里泛起一丝不安。

这是小龙刚到宝东上班租的房子,和玉珍的二儿子晓刚住在一家居民改的学生宿舍里。平日里,这里还算安静,可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却让小龙心里直发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